孙子兵法与中国兵学孙子兵法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的璀璨明珠孙子兵法是在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的土壤中产生的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它之前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孙子兵法对中国智慧和中国兵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深入了解和学习孙子兵法,必须了解中国兵学的概貌和一般知识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兵学的概貌和一般知识中国兵学中国是智谋大国。中国兵学,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像儒学、易学、道学及其他几种主要学说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的“四事”:“兵、医、农、艺”新出版的《中华文化典藏》分类:“儒道佛子兵医农史”中国的兵书,特别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兵书。也同其余的重要学术著作一样,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只须浏览其中几本,便会感觉到其有一种独抵华屋之下,一览群小的气度。虽说言兵,但不限于军旅之事,而是拓宽视野,将经济、政治、人文意识、宗教心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种要素,统摄于一体,使人获得一种整体印象。兵学之祖——黄帝兵学之祖——黄帝黄帝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取名叫轩辕。传说黄帝从小聪明异常,出生不到78天就能说话,9岁时就具备了多方面的才干。他英勇无比,武艺超群,经常率部众平息部落之间的冲突,调节纷争,在各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得到了大家的拥戴。黄帝把自己部落善于搏斗的人组织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军队。兵学之祖——黄帝黄帝有个近亲兄弟炎帝,是居住在姜水附近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是个很不安分的人,经常出兵侵犯近邻部落,劫掠物资财富,弄得四邻不安。这些遭受炎帝侵犯的部落纷纷向黄帝请求。这正好符合黄帝向东扩展的打算,他答应了这些部落的请求,率领军队对炎帝部落进行攻击,三战于坂原,彻底击垮了炎帝部落,两个部落从此合并。大败炎帝部落后,黄帝又经过大小征服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服”,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部落,黄帝部落的实力也迅速上升。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起因: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生存地和奴役异族部落,与炎、黄两大部落发生冲突。序曲: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黄帝知道蚩尤部族使用铜质兵器,势力强大,不易抵御,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由南方发展而来,对北方气候地形不够熟悉。黄帝针对蚩尤部族这一弱点,决定采取引诱敌人追击的战略,即一开始与蚩尤部族接触时不做决定性战斗,将其引导到一陌生的环境里,利用天时地利条件,增加蚩尤部众生活行动之困难以削弱其实力,然后趁其陷于消极被动、战斗力衰退之际,捕捉机会再予以歼灭之。根据这一构想,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接触,地点可能在今河南省中部,之后,黄帝即主动向北方退却,蚩尤部族随即跟踪追击。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蔽野,蚩尤部族进入华北平原后,环境生疏,气候不适,语言不通,敌情不明,以及食料饮水缺乏等,行动逐渐困难,且越深入,环境越陌生,伤亡损耗又无法补充,故精神上感受威胁亦越大。进抵河北北部地区后,蚩尤部族因长途跋涉,极为疲劳,完全陷入消极被动,战斗意志均大为衰退。反之,黄帝部族因得天时地利,则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黄帝平时驯养了熊、虎等等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9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9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同时,黄帝又派人到雷泽中捕来龙身人头、每拍一下肚子便会发出响雷的怪物——雷兽,把它杀死,然后从它体内抽取一根最大的骨头,用来做鼓槌。用这样的鼓槌去敲打用夔皮做成的军鼓,竟比打雷还响,500里外都能听到。黄帝命人把军鼓搬到战场上,一连擂了九通,果然犹如雷声轰鸣,地动山摇,军威大振,蚩尤军队听了个个胆战心惊,望风而逃。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气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结为同盟。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涿鹿战争后,黄帝得到各部落之拥戴,一时声威大振,周围其他一些小的族部也纷纷归顺黄帝、尊奉黄帝为共主。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史记》上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当时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九山,今山东省-及份宗,泰山-,西至腔顺,登鸡头,鸡头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南至于江,登熊湘,熊山即今湖南益阳县西熊耳山;湘山在岳阳县西南-,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今河北省境内-。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考古学证明,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农业方面出现了一批新的翻耕工具和收割工具。涿鹿之战与中国兵学涿鹿战争对华夏历史影响最深的还是在军事方面。后来的首领虽然无法从理论上学到黄帝的用兵办法,但从所闻所传中间接地领略到黄帝的兵法,并代代相传,这就为华夏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涿鹿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的军事谋略和用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黄帝战蚩尤图炎帝像蚩尤像蚩尤战神、“兵主”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周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蚩尤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兵学鼻祖姜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兵学鼻祖姜太公姜尚与《六韬》《六韬》——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太公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六韬》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六韬》虽然从总体水平来说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先秦兵学著作(1)先秦兵学要典孙武和《孙子兵法》吴起和《吴子兵法》孙膑和《孙膑兵法》(2)先秦其他兵学论著《尉缭子》《司马法》《六韬》(3)先秦有兵学文化思想的其他著作《管子》《老子》《左传》《商君书》《荀子》《吕氏春秋》吴起与《吴子》《吴子》《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增补成书,《吴子》内容《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吴子》内容《料敌》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治兵》主要论述如何治军。《论将》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应变》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励士》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立功受奖。孙膑孙膑简介孙膑[1](?—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在今山东鄄城人,汉族。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孙膑兵法》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经发掘者整理,于1975年出版,分为上、下两编,共三十篇。文物出版社于1985年重编《孙膑兵法》时,将原上编十五篇补入《五教法》,更改为新编十六篇。原下编十五篇,因无法确认为《孙膑兵法》而未被编入。纵观《孙膑兵法》十六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孙膑兵法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孙膑兵法》1擒庞涓篇――打出一个“围魏救赵”的成语2见威王篇――弱肉强食的社会就要以牙还牙3威王问篇――做强者能攻就不守,同时谨记好战者必亡4陈忌问垒篇――野外遭遇战时的绝妙应急方案5篡卒篇――君王将帅用兵取胜有四个法宝6月战篇――战场上最为宝贵的是立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7八阵篇――成为“王者之将”的用兵法门8地葆篇――正确利用地形作战的经验总结9势备篇――优势而有准备具有奇特威力10兵情篇――士卒与将领、君主相提并论11行篡篇――用兵移民之兵鉴国宝妙诀12杀士篇――将帅怎样使士卒为“知己者”效死13延气篇――士气是军队的灵魂,可鼓而不可泄孙膑兵法毛泽东评孙膑毛泽东在研读《孙子兵法》时,认为孙膑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中国兵法的千古高手。他写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司马穰苴与《司马法》司马穰苴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人。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亚圣唐肃宗封武圣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正是唐王朝举全国之力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关头,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