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析要,二、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中国社会发展三、汲取古代哲学智慧,培养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一、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析要(一)儒道法墨奠定中华哲学根基1、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与主体①传统儒学确立了伦理纲常规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②宋代儒学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凝聚民族精神不可或缺“天、地、人,只一道也。”(《二程集》)“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亦莫不皆然。”(《朱子语类》卷42)①《道德经》阐述了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规律②道家的宇宙生成论为宋代儒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2、道家思想建构了宇宙本体论,奠定了民族思维方式的根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诗书礼仪同于中国。岂能于此?”(《明实录·宪宗实录》卷216)周敦颐《太极图》少林寺三教合一碑:正面佛祖,左耳老子道冠侧身像,右耳孔子儒冠侧身像。3、法家、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奇珍异宝①法家学说为封建中央集权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韩非子·显学》)“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管子·重令》②墨家“兼爱”“非攻”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战争导致“兼国覆军,贼虐万民”(《非攻下》)。4、兵家、杂家、禅宗等使中国古代哲学智慧锦上添花重人本、平民、现实、顿悟。少林寺初祖庵殿门旁有一幅砖雕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描述了印度第28祖菩提达摩开创中国禅宗的业绩。禅宗的“顿悟”对唐宋诗画影响很大。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二)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规律使然1、中原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一统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客观存在的大格局决定了古代人中国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主张天人合一、国家一统、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思维特点;②与古希腊比较客观存在的小格局决定古希腊人认识事物重局部具体,崇尚独立自主的思维特征。①中原自然环境与思维特征的关系屈原愤懑,挥毫《天问》,问日月、问河山,问历史,问宗教,一连问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an)彼两髦(mao),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经·鄘风·柏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热血飞溅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三伏里天降三尺瑞雪;三要楚州亢旱三年.①礼崩乐坏,大破大立。②百家争鸣,集聚发展。主要有儒道墨法,和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③碰撞启迪,融汇创新。洛阳孔子问礼碑老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尤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2、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中华古代哲学智慧二、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中国社会发展(一)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1、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共同思维方式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孔子:“天生德于予。”《述而》张载:“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2、整体思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①“民为邦本”是注重群体价值的体现“数罟不入氵夸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生梦蝶:人是蝴蝶?蝴蝶是庄周?物我合一②“和为贵”是注重和谐价值的体现●政体制度整体思维:中央集权,影响东亚;古希腊文化:多样化政体制度,影响欧洲。①对政治与社会的影响3、中华思维方式与古希腊思维方式分别影响东西方社会●民族特性整体思维:家国一体促成民族精神凝聚,东亚诸国尽显华风;古希腊文化:神权至上,个性张扬,崇尚武力,喜欢冒险,影响欧洲。建于公元前449-前421年的雅典娜神庙●社会伦理整体思维:儒学纲常伦理对东亚社会影响极大;古希腊文化:神学观导致耶酥基督是欧洲主流宗教。②对术业与生活的影响龙门卢舍那大佛通高十七米多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代表作品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尊卑有序在法国亚眠主大教堂前仿佛能够感到神之伟大人之渺小(二)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贯穿于中国社会各方面1、治国理政智慧儒家是德治,法家是法治,道家是无为而治。儒家:以道德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受到爱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如何以德治国?一是进德修身。领导者本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二是让民有实惠,用民有法度。“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三是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老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家:自然规律总是无为的,却能够成就所有的事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37》)天下混乱,是因为统治者减去不够的去供奉多余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道德经·77》);因此圣人不可过分安乐、享受,要去掉极端和过分,“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29》)。因此圣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教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2》)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翻动多了就容易碎掉,“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60》)。法家:权威不分散,政令不出多门,运用法律,就会举手投足一样,轻易治理好国家。“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明法》);不分关系亲疏,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法经》);韩非进一步提出,法律即使是对高贵权势之人也不徇情。“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2、军事攻伐智慧战略:一是重战、慎战。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研究。“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篇》);所以,用计谋让对方屈服是用兵上策;其次是外交手段;再次是两军武力较量;最后才是攻打城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谋攻篇》,不必交战就能使敌军屈服,才是最好的兵法啊。“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儒家认为人民可以教化,“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士》)“仁义礼智信”是教化的道德规范。法家认为,人的本性不能改造。统治者应该用刑法控制民众。依法治国,不是使人向善,而是使少数人不去作恶。“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韩非子·显学》)道家认为大道废弃了,才有所谓的仁义,国家限于昏乱,才会出现忠臣。“大道废,焉有仁义,…国家混乱,焉有忠臣”。(《道德经·18》)因此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反对一切人为的行为、制度等。战术:作战指挥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就百战百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篇》);要重视运用计谋,筹划周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呢?“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计篇》)?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呢?敌人贪利,就以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抓住时机攻取;敌人充实,就严加防备;敌人强大,就避其锋芒;敌人易怒,就挑逗激怒他;敌人轻敌,就使其更加自大;敌人经过休整,就使之疲劳;敌人非常团结,田忌赛马:孙膑以下马对上马、中马对下马、上马对中马之策帮助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取胜。就离间分化。“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子·计篇》)。兵法可谓计谋百出,有“以众击寡”“声东击西”“因势利导”“攻其不备”等。3、伦理纲常智慧儒家认为:君臣父子是儒家纲常,尊老爱幼是仁爱的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人伦长幼如同自然界阴阳一样,是天地规律,“阴阳尊卑之义,男女长幼之序,天地之大径也”(《伊川易传·序》);人民最尊贵,国家其次,国君又其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道家从无为而治的角度加以阐释,最高明的统治者,(顺其自然执政,)民众只知道有他;那次一等的,民众爱戴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民众畏惧他;再次一等的,民众轻蔑他。“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经·17》)。4、处事修身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认为: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8》)。君子在没人看到的地方更谨慎。在没人听到的地方更害怕,不在最隐蔽之处表现自己,不在最细微之处显示自己,所以君子独处时一定要谨慎。“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不根据言论推举人才,也不因某人有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真实的话不美妙动听,华美的言辞往往不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81》);树木长得卷曲不合规矩反而免除先伐之祸,屈就反而伸展,低洼反而充盈,破旧反而生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道德经·22》);人没有长远考虑,一定会有近处忧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交往不能以貌取人,否则会错失贤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5、教育学习智慧儒家智慧尤其深广,这里管中窥豹。学习内容:礼仪典章,否则不会做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学习态度: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学习,而不感觉难堪,“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善于向众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学习方法:温习学过的知识能体会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毋臆、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学习目的:学以致用。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三、汲取古代哲学智慧,培养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一)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本质特征1、系统性哲学是关于世界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哲学的特点是抽象。抽象的中国古代哲学所反映的本质就是自然与社会规律,而这种规律的本质特征就是系统、发展、辩证和创新。注重形义统一突出的牛角让人顾名思义象征天地阴阳2、发展性法家、墨家、兵家、杂家等智慧的背后,都闪烁着发展变化的光芒。北宋开封城开创坊市一体化新兴城市格局,社会变化导致市坊结构功能变化。都体现了发展的历史观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3、辩证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阳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二程集》——论证了天地、阴阳、动静、善恶的辩证关系,是对宇宙、自然、社会的总的评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64》——一与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43》——强于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鱼我所欲也》——取与舍;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