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殷跃平(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5)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灾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西部地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东部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参照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减灾战略和美国制定的滑坡减灾国家战略,对我国本世纪初的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初步建议。作者对我国地灾减灾目标提出了五点建议:1.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2.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预报;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3.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4.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的力度。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5.通过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以上减少到50亿以下。关键词:地质灾害,国际减灾战略,滑坡,地面沉降一、五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回顾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汛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经常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一)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2自199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开展了以地质灾害为主1/50万分省环境调查,到2003年,将全部完成全国范围的1/50万调查任务,为编制省为基础的全国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同时,已广泛服务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评估和东部沿海重要经济区和西部大开发国土整治中。为了全面查清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情况,1999年开始对全国700个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目前已完成545个县市的调查工作。被调查县市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约5万4千处,建立了群测群防的隐患点4万多处,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这些成果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布局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和预警系统的建立,使我国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大大提高,2002年成功地预报了703次地质灾害,避免了1万9千多人的伤亡,例如,新疆伊利州2002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低温和连续降雨,诱发了区域性大规模地质灾害,特别是新源、巩留两县多处突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但由于部署了群测群防监测,预报成功率达70%以上,避让、搬迁及时,使新源县避免1114人伤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071万元,巩留县避免人员伤亡318人,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58.5万元。2003年成功预报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了确保三峡库区120万移民的安全和三峡工程顺利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在1999年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作为首批地质调查项目加以实施,对三峡库区19个县(区)开展了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共完成调查面积5万5千km2,,发现灾害点6200余处。这项工作为国家投入的40亿元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编制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和重点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近期目标是2003年6月135米水位蓄水前,对有重大影响的崩滑体隐患,以及达到175米设计蓄水水位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能再治理的崩滑体进行有效防治。中期目标是2003年7月至2009年9月到175米水位蓄水前,使已查明蓄水至156米和175米时有重大影响,且在蓄水至135米后不影响治理的崩滑体隐患和移民安置区的崩滑体隐患得到有效防治。远期目标是2009年9月蓄水至175米后,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测、监测和预警预报,使新生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五项主要内容,一是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和塌岸防护3调查评价规划。2003年以前重点完成崩滑体调查评价484处,库岸184公里,高切坡1428处;二是崩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年6月135米蓄水前完成规划近期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的崩滑体429处;三是塌岸地质灾害防护规划。2003年6月以前完成防护塌岸79公里;四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在三峡工程大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影响范围内,增加监测预警崩滑体152处;五是高边坡防护和深基础处理规划。防治重点是移民迁建城镇和重要交通等复建设施所形成的高边坡和深基础。其中高切坡防护1428处,深基础防护处理以奉节、巫山、巴东等新城区为主。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在重庆巫山、奉节、巴东等县初步建立了以专业队伍为主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报示范站,为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开展地质灾害科学监测和预报提供了范例,同时,推广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滑坡和高边坡整治工法,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范例。(三)东部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为了确保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城市为重点开展了北京、天津、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的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查清了这些地区地面沉降状况,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针对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提出了该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初步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估了上海市六十年代以来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获得了近年来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群的建设加剧地面沉降的数据,初步查明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范围和地裂缝分布特征。并结合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编制了全区地面沉降监测规划方案,同时,在苏锡常地区进行了浅层水合理开发利用试验,为下一阶段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和地质环境的合理保护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开展了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初步调查,为下一步开展监测网的建设和灾害控制提供了基础。(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整治为了查清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环境地质问题,以省为单元开展了黑龙江等12个省份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并结合西部大开发,开展了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研究,晋陕蒙能源基地(陕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获取了与矿业活动相关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环境变化、地面变形、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以及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等地质资料。对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对西北地区矿业开发的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战略建议。(五)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推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分级评估制度,有效地减轻了人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目前已经完成了“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地灾评估。“西气东输”工程的管道,由西向东,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干线经由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4200多公里,是我国跨流域、跨地貌单元的重大基础工程建设项目,沿线各流域、各地貌单元,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跨流域、跨地貌单元的重要地段,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工程建设和长远运行将产生重大影响。开展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从根本上加大了防患于未然的力度,但是,目前的工作并未扩展到设计、施工阶段,不少风险评估为地灾高发区的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发生了多起本可避免的灾害。(六)地质减灾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等在“八五”、“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组织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预报的科技攻关,系统地解决了我国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技术难题,以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龙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高新技术体系已经形成,灾害防治初步形成了一套基于地质工程理论和方法的防治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为实现IDNDR提出的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30%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对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我国目前研究并采取减灾措施的滑坡实际上大多为已经发生过滑动,并且滑坡的滑带、前缘剪出口、后缘边界等滑坡要素较为清楚。这些滑坡实际上是滑坡堆积体,其能产生严重灾害的“位能”大都消除。由于通过数十年的调查和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区,老滑坡的分布及性状基本了解,许多滑坡均已注册登记,并制定了防灾预案,或采取了工程治理,由老滑坡的复活成灾损失相对较小,我国目前成灾最严重的大多为新生的滑坡。因此,应该加强对滑动前的“滑坡”进行研究,但是,如何加快潜在灾害体的辩识,难度非常大。可采用分层次的方式开展潜在灾害体的识辨:1.区域研究:提高调查精度,在灾害易发区开展大比例尺的调查;2.灾害评估:结合工程建设,对“动土”的地方开展精细的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有针对性地作出地灾危险性评估;3.新方法技术研究:建立3S-based滑坡标识体系(indicators),与暴雨、地震和工程活动相结合,作出风险区划。5(二)西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目前,兴建西部铁路、公路的规划正在进行,许多线路通过地段地质条件复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由于大规模的开挖将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而随意弃土石将引发泥石流灾害。同时,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强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西南、西北不少县城,甚至城市位于灾害易发区,如四川凉山、甘孜、阿坝三个自治州,数十座县城坐落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堆积体上,随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地质环境容量过载,出现了很多地质灾害问题。加大对西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防治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的水土污染,泥石流,山体崩塌、地面塌陷等是非常紧迫的重任。例如,2003年5月11日,贵州省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号墩附近发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的灾难。滑坡诱发原因:1.在坡体前缘两次切坡,导致稳定性大大降低。其中,3#桥墩“三通一平”切坡,形成以残破积土和碎石土为主的高16m的边坡,坡度达45度;顶部形成两级平台,致使边坡稳定性差。随后,3#墩施工进行基础开挖,形成总高度26m的碎石土为主的高陡边坡,坡高达55—70度,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2.上部由于4#和5#桥墩基坑开挖和道路拉槽剥土,形成体积约3000m3的弃土和料石,并加载于滑坡后部,加大了滑坡的下滑力。现场调查表明,滑坡中前部纵张裂缝发育,具有推移式滑动的特征。这种缺乏防灾知识的卤莽蛮干现象在西部大开发工程建设中是非常普遍的。(三)东部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我国东部地区缓变地质灾害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地区两大片。包括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这些地区是我国构造沉降区,但是,人为活动的加剧是地面沉降的主因,可以分为2大因素:1.在上个世纪以前,主要由于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导致含水层的压缩沉降;2.上世纪末以来,由于高层建筑的增多和浅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由建筑荷载加大、地下空间扰动和浅部含水层的疏干,导致了浅层地面沉降的加剧。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及浙江的15个市,面积近10万km2)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本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脆弱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上世纪廿年代初的上海市区,并在五、六十年代造成严重的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