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口替代战略3.以质取胜战略4.科技兴贸战略2.出口导向战略5.出口市场多元化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战略的含义在该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对外贸易发展的全局性决策和长期性规划。*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全局性、整体性、稳定性、进口替代战略一利用本国资源为本国制成品开拓国内市场;用保护政策保护本国新生的民族工业的成长,用国产品替代舶来品,首先是替代进口消费品;减少原先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一般消费品,从而减少对外贸易赤字。这一发展战略主张走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脱钩’的发展道路,既体现了自力更生与独立自强的思想,也包含了以国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思想,在战后初年正好符合新兴民族国家反殖民主义斗争的政治需求。——罗荣渠《现代化新论》P.195一、进口替代战略1、含义:进口替代战略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2、内向型发展战略手段:高筑壁垒限制进口(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最低限价、禁止进口、进出口国家垄断)等。优惠的国内政策、一般存在本币汇率高估的现象目标: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化寻求政治独立基础上的经济独立。我国实施时间:1949~1978年对进口替代产业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替代产业都是非传统产业(例如自行车行业),这类新兴和刚起步的产业往往缺乏竞争力,不仅是缺乏与进口同类产品的抗衡能力,而且与国内其他产业和行业比较起来,也有风险大、利润率低的特点。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进口替代产业难以快速发展壮大起来。.高估本币币值政策一国货币币值高估的结果: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而不利于本国的出口。假设: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以前为4¥=1$后来下调为8¥=1$以前中国是高估人民币币值,进口1美元的产品只卖4¥(现在要卖8¥),以前很便宜,提高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力。相反,出口4¥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前要卖1美元(现在只卖0.5美元),以前很贵,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行高估本币币值政策的目的,是使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价格便宜,以便降低国内企业使用这些进口产品的成本。.复汇率和外汇管制政策九十年代初中国曾有三种汇率:官方汇率:1$=5.7¥市场汇率:1$=10¥调剂汇率:1$=8.7¥(下页举例:墨西哥牧人的宝钱,可以从中看出汇率不统一的弊端)墨西哥牧人的宝钱故事发生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地区这位半西于牧人来到边界上的一个小镇.他发现这个小镇酒店里的啤酒是1比索一杯,他有l比索,于是就拿来买了一杯啤酒,找回0.9比索他喝完这怀啤酒,又到边界另一侧的一个美国小镇去玩。他发现那个小滇上啤酒的标价也是0.1美元一瓶、,而那里美元与比索的兑换价格为l:0.9,于是他就把口袋里的0.9比索换成1美元.用0.1美元买一杯啤酒之后,身上还有0.9美元。然后再回到边界这一侧的墨西新小镇.发现这个小镇上比索和美元的兑换价格也是1:0.9.于是,他就用剩下的0.9美元再换成1比索.并再用0.1比索买一杯啤酒喝然后,再去美国小续上将比索兑换成美元买啤酒。这样,来来去去.反反复复,这个走运的墨西哥牧人竟然可以一直喝碑酒,而口袋里始终有1比索或者1美元。你说奇怪不奇怪?“用不完的比索”奥秘何在呢?.原来,墨西哥牧人之所以能够一直用一块钱喝啤酒,关键在于他用了不同的兑换货币的机会,在美国是l美元兑0.9比索,在墨西哥是l比索兑0.9美元,而这两个比价是不相同的。墨西哥牧人正是利用了这两种货币兑换牌价的差额,进行了套汇活动。如此看来,墨西哥牧人的一比索并不是所谓能自行复原的“宝钱”,他之所以可以畅饮啤酒而不需自己掏腰包,乃是由于美国政府或(和)墨西哥政府对汇率的不同规定而无意中“资助”的缘故。两国自定的货币汇价不一致,无疑会给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赚大钱的好机会。比如墨西哥牧人,可惜他是个身上只有一比索的穷光蛋,假如他有一百万比索,赚到的就不只是一杯啤酒了。美国方面的汇价是1美元兑0.9比索,那么他可将100万比索换成111.11万美元墨西哥方面的汇价是1比索兑0.9美元,他则将111.11万美元可换成123.46万比索。这样,经过两次兑换,一个来回,他就可以净赚23.46万比索,真是发家致富的捷径也!这就是套汇的妙处。农村包围城市→土地革命井岗山根据地实施土地改革抗战时期减租减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1950年《土地改革法》,平分土地土地、牲畜、农具、住宅、财物改革前不足10%地主、富农80%土地改革后中农20%→80%1952年粮食生产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战前水平斗地主分土地1951年农业互助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初级合作社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高级社1956年88%农户参加高级合作社1958年99%的农户组成2.6万人民公社1949—1978年粮食年均增长率为3.5%同一时期人口增长率2.2%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1958年实施户籍制度,80%⇔30%灭四害大丰收没收官僚资本2858家企业52年国42%、集3.3%、私31%、个21%56年公私合营、7万、定息--5%、10年57年国54%、集19%、公私合营26%53年“一五”,56年完成工业年均增长率18%、农业4.5%58年“二五”,60万高炉、9000万人1073万⇔300万,砍伐树木、浪费粮食59年大饥荒、中苏决裂大型工程停止、数百万人失业土法炼钢60年务实派调整、压缩重工业规模动员劳动者回乡、大学减半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业税、承包64年经济全面恢复刘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周提出四个现代化1963—65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5.7%钢产量1200万吨(57年535万吨)粮食近2亿吨(49年1亿多吨)刘少奇刘少奇与邓小平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幼稚工业论它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具有一个潜在的比较竞争优势,而且他们可以通过起步阶段的保护来实现这种潜力。它认为把关税或者进口配额作为临时手段来发展工业起步是有效的。例如:在19世纪,美国和德国都对制造业征收高关税,并且日本在70年代之前也一直运用大范围的进口控制。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幼稚工业论的问题试图从现在就进入未来才会具有比较优势的的产业,并不总是好事。例如:韩国在80年代,成为汽车的出口国,而在60年代韩国的资本和技术工人却非常缺乏。保护制造业并没有什么好处,除非保护本身有助于是制造业具有优势。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对他们的重工业保护了数十年,而最近开始出口相当数量的轻工业产品比如纺织品。进口替代工业化会促进经济发展么?许多经济学家目前严厉批评进口替代的后果,他们认为进口替代鼓励高成本,无效率的生产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偏爱制造业的后果:进口替代工业化的问题许多致力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国家,没有显示出赶上发达国家的任何迹象例如:经过50年代早期到70年代早期这20年,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比最初多几个百分点;阿根廷;墨西哥等。2.例子:拉丁美洲、东亚和东南亚(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韩国没收日本企业拍卖给民间台湾接受公共及个人财产、企业110亿元主要产业、金融机构、交通运输为公营印尼1957年没收荷兰人所有资产1959年没收其他国家资产大部分落入文武官员手中缅甸63—65年没收外国及私人产业对工农业产品统购统销菲律宾50年代初基础产业国有化泰国、马来西亚扩大国家资本3、两种进口替代方式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什么叫上游产业?什么叫下游产业?请举例说明上游产业主要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投入品,生产的主要是中间产品,属于这类的部门有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机械制造等。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强调优先发展资本货物工业下游产业部门基本上面向消费市场,生产的主要是最终消费品,例如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和医药工业等。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是通过发展下游产业来影响上游产业的发展,使上游产业逐步赶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步伐。3、做法对外: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对内: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优惠待遇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4、主要行业:5、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1)为弱小的民族工业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例如中国的汽车工业)2)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成长的独立性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的改善主要表现为:(1)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在上升;(2)工业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在上升;(3)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和机电工业的比重在上升。3)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这类国家的贸易条件处于一种长期恶化的趋势.6、进口替代战略的消极作用1、保护完好的市场环境抑制了企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使经济发展易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率;2、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进口多而出口少)4、易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生结构失衡。(如我国彩电工业的发展).二、出口导向战略二、出口导向战略1、含义出口导向战略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如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半成品和制成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是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主义政策我国实施时间:1979~1991年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出口补贴、出口倾销外汇倾销、出口退税、行政措施等2、出口导向战略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第二个阶段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致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优点: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②引进竞争机制;③促进出口发展;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3、优缺点缺点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②对外依赖性较大2.例子:日本、拉美国家和地区、四小龙亚洲四小龙为什么没有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而日本60年代到70年代就已经是一个发达的国家了,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国。东亚的现代化一般被归纳为雁阵模式。在雁阵中,日本是领头雁;接下来是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再下面是四小虎(还有其它称呼),即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后面的一个新秀是越南;再往后还未分类。就像英国是西欧国家现代化的领头羊一样,日本是东亚的头雁。“东方之珠”-香港海岛之星-台湾汉江之奇-韩国港口之国-新加坡新加坡的腾飞新加坡是个资源非常匮乏的岛国,独立之初,缺少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和市场的联系。经济发展三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新加坡缺什么?发展的重心: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新加坡怎么利用这些外资?以世界为市场、基于自身情况适时调整产业结构1959—1965,劳动密集阶段。新加坡政府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吸引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并在当地市场销售的外国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的产品一旦达到替代进口水平,政府即通过限制原有进口给予市场保护。1965以后,外资政策转向鼓励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为实现充分就业,政府把外资政策调整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80年代后,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资本、高技术构成的更高层次转变,即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90年代,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出了“双发动机”和“第二翅膀”,培育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年以来,着眼于长远的竞争,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引导。这几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以世界为市场,以国际化需求为前提,超前研究和决策,凭借自身优势创造出了新的优势,每一次调整都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