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题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回望历史,19世纪的文学创作将文学从神学状态、准神学状态,最终推向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间主义,或者说“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不过,当时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作为文学的聚焦区,作为现代启蒙思潮的重要部分,在进入20世纪的前后数十年里却出现了分化。情况之一,“人学”成为“自我学”,或者说出现了自我路线。这种现象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都市,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危机中。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呼应。正如彼德沃森在《思想史》中指出:“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卡夫卡等这些西方作家,差不多不约而同,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投入了非理性、反社会的“原子化”和“向内转”,在作品中弥漫出孤绝、迷惘、冷漠、焦虑的风格。他们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一直是院校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构成了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情况之二,“人学”成为“人民学”,或者说出现了人民路线。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阐明了有关的三大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和亲民的文学旗手,一直影响到中国以及东亚“为工农大众”的“普罗文艺”,乃至影响大半个地球的“红色三十年代”。这一幕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底部和外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作为穷国和穷人的尖锐现实,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自我学”和“人民学”,大概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一般来说,“自我”与“人民”,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差不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生活催生一种文字,释放了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这也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人民的经验、情感、智慧、愿望以及血肉相联感同身受的“大我”关切;同样道理,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独立、自由、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所组成。可惜的是,历史实践总是泥沙俱下,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有些人学偏和做坏,包括出现教条化、极端化、投机化的自我挖坑。当年鲁迅批判过“留声机器”和“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文革”时期也出现过“造神”化的某些文艺宣传,直到当下广受非议的“抗日神剧”和“高级黑”,“人民”的形象在文学中屡遭扭曲,一再变得空洞而干瘪。在另一方面,非理性、反社会的独行者们也并非灵感大神,其自恋、自闭、自大的文字,其幽闭或放浪的风格,无论是“沉默的”(布朗肖语)、“零度的”(罗兰·巴特语)、还是“无意义的”(昆德拉语),都让后来文学中的“自我”越来越面目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倒是更近,很快成为另一种高发性都市心理病——以至“文青”、“文艺腔”、“文科生”这些词,不知何时已在互联网上声名狼藉,已是舆论场上嘲讽和同情的所向,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人民”与“自我”也都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该如何彼此含容和多元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又比如,自有了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很多“自我”其实都是可以格式化、数据化、甚至能精确预测和管理的,哪有作家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天赋异禀?当人的很大一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众多专家发现,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创造力。而这一切,恰好是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千变万化的产物,大大超出了“自我”的边界,不再那么“自我”,不是什么人成天照镜子可以照出来的。换句话说,“人民”与“自我”,都进入了新的陌生水域,都需要注入实践和理论新的活血。(摘编自《文艺报》2019年7月22日韩少功《人民学与自我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卡夫卡等作家专注于对自我的窥探,突出个性,视角不广却很受大众欢迎。B.吸收使用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构成了“人民学”作品必备的基本内涵。C.“人民学”一旦陷入教条,走向极端,投机迎合,“人民”形象多会空洞干瘪。D.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技术压缩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分析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既梳理总结了成果,也剖析反思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B.文章指出文学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旨在论证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起决定作用。C.文章第五段用辩证法论述了“自我学”与“人民学”虽视角迥异,却也是文学的一体两面。D.文章引用鲁迅等人的看法,既使语言简洁凝练,又使论据充分确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九世纪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分化,同时也被创新。B.成功的文学形象通常是自我与人民的融合,是富含人民文化而独立、个性鲜明的形象。C.黄坤明的“文贵创新,激发当代中国文艺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文中“日日新”理念相通。D.作家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千变万化的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码学相关联所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多次交易有效确认的信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储存带来公开与透明,也让数据直接产生价值;信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带来安全与诚实,也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互信。区块链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大浪潮,将作为基础设施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革机会。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领导讲话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最前沿”“制高点”“新优势”,三个词无疑说明中国在区块链竞争领域的目标确定而唯一:就是争夺第一。(摘编自《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全文解读》中研网)材料二:(资料《清华区块链技术应用白皮书》)材料三:从融资的情况来看,我国区块链融资项目单项金额较低,较为成熟的、投资价值高的融资项目还有待挖掘。我国专利全球领先,但缺乏关键技术研究。我国区块链技术大部分围绕着加密数字货币、钱包、存证溯源等应用层开展,在关键底层技术研究上落后,因而整体价值不高。反观美国,虽然技术数量相对落后,但依然是目前区块链最新技术理念和解决方案的主要提出者。中国亟需在区块链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进而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更大规模的商业场景中落地。(摘编自《2019年全球区块链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趋势》前瞻网)材料四: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建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想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不同行业,相关人员既需要深入理解底层技术,又要懂应用场景的具体业务逻辑。但是,现在的矛盾在于,懂技术的人不一定懂产业,懂产业的人不一定懂技术。高端区块链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朱建明介绍,随着区块链上升到国家层面,面对区块链人才的供求不平衡状态,培训教育也将被重视起来。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增设区块链研究方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金融、管理等其他专业普及区块链知识,才能各方配合一起完成应用落地。(摘编自《区块链人才“虚假繁荣”背后》新京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它的去中心化能使数据公开且透明。B.区块链中的数据块包含多次交易的确认信息;信息不可篡改,可以追溯。C.2019年,中美区块链融资市场相对活跃,中国融资数量和金额均高于美国。D.到2018年,我国区块链行业相关技术专利数量,大幅度领先美国,全球领先。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区块链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基础设施技术革新,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且致力于加快它的发展。B.我国区块链产业融资单项金额低,说明产业还不成熟,投资价值高的产业项目有待挖掘。C.我国已在区块链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而区块链技术还有待在大规模商业场景中推广。D.高校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区块链知识的普及,才可能解决区块链人才匮乏的难题。6.目前如何能加快我国区块链产业的发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冬景贾平凹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了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咸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作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唏溜打转儿。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箩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气,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那是落了雪。”奶奶说。“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颗眼睛。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毛质最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