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忻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和2B铅笔,将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温馨提示:认真细心地去解答每一道题,加油吧!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等信息可知,孝顺父母与效忠君主、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爱家就是爱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C。材料由孝敬父母延伸到忠顺君主,再延伸到效忠国家,故其出发点为家,落脚点为国家,君权至上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题目提到了孝顺父母,是为了引出效忠君主和国家,而非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至上,排除B;孝顺父母和效忠君主、国家,无法体现尊卑观念,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根据材料“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的描述,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才是本题的题眼,郡县制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不再世袭当然造成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所以本题答案是D.郡县制。另外,ABC三个制度均不具备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的功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3.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朋党之争D.农民起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宋太祖起用“儒臣干事者”到地方管理行政事务,结合所学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地方割据势力不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而且长期的割据战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产生重大破坏,故选A;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不符合“分治大藩”的限定,排除BC;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要镇压人民反抗,就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排除D。4.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不得连任官职。其做法A.体现了公民大会的权威性B.确保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性C.维护了司法机构的公正性D.保持了公民团体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从年逾三十的男性公民中一年一度地通过抽签产生,公民不得连任官职”来看,说明在公民之间享有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机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职人员产生方式,与保持公民团体稳定无关,排除D项。5.“调整罗马人与外族人关系的法律,并且攇为在人的自然理性的引导下的以解决历史对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为内容的法律。”是古代罗马的A.习惯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答案】C【解析】在公民法时期,罗马法的适用对象是罗马公民,不适用于外邦人,因此“调整罗马人与外族人关系的法律”应当是万民法。故答案为C项。习惯法时期是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适用对象不包括外邦人,排除A项;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排除B项;自然法不是法律制度,只是一种法律思想理论,排除D项。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6.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A.封建势复辟力依然存在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说明议会掌握国家大权,主导国家治理。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国王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排除C项。7.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王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心痛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同光中兴”指的是洋务运动,从时间推断当是甲午战争,故C项正确。同治皇帝在位时间为1862年至1874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处在光绪帝统治时期,排除C;D项不符合题意。8.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遭受到了列强的镇压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答案】D【解析】从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ABC项错误。点睛: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9.民国初年,有学者认为,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然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这一认识A.肯定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B.革命做了充分思想准备C.是对革命失败的反思D.对思想启蒙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中“民主和科学思想”与材料“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不符,排除A;B选项中“为辛亥革命做了充足思想准备”与“民国初年”不符,排除B;由材料“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可知是在反思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故C正确;据材料“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可知该学者认识到了应该进行共和思想的宣传,“认识不足”说法错误,排除D。10.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期间,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答案】A【解析】材料中“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奇观”说明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因充满着尖锐的斗争与矛盾而进程缓慢,故A项正确;1912年1月民国的建立就标志着立宪体制退出了中国政治的舞台,故B项错误;民国初年内阁更迭频繁,这是多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和民主法制不够完善的产物而非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的结果,故C项错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近代民主的精髓基本荡然无存,但最基础的民主形式依旧还是存在的,故D项错误。11.“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上述材料中的《宣言》指的是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共产党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可知,这一《宣言》指的是《共产党宣言》,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色,故选C。《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均与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B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工人阶级”。12.“列宁以上述的理论为依据,使他的党作好了1917年第二阶段革命的准备---布尔维克夺取政权”。体现上述理论的文献是A.《四月提纲》B.《和平法令》C.《土地法令》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A项正确;B、C、D出现于攻打冬宫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点睛:材料“1917年第二阶段革命的准备”“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可以分析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还没有夺取政权,也就是十月革命还没有发生,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3.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A.企图维护独裁统治B.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C.准备对日防御作战D.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6年”和“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说明这一计划是针对即将爆发的全国性抗战进行防御作战的准备。故答案为C项。从时间信息看,主要是为了抗战,排除A项;从地理位置来看,江浙沪一带与围剿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B项;D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14.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以判断是国美在1946年发动对共产党的全面进攻,与重庆谈判在时间上不合,故A项排除;材料所述发生在挑起内战之后,故B项排除;“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是对材料中省略号前半部分的分析,故C项排除;材料中“战略失误”指的是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因此在此之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名师点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聚歼中共军队。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失败。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5.1954年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的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是经过普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