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研究作者:于淼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参考文献(38条)1.中国石油储备的经济学分析及建议[期刊论文]-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2.王云红石油储备迫在眉睫[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5(23)3.章奇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以及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与管理体制[期刊论文]-国际经济评论2005(4)4.安丰全.裴建军对日本石油储备管理经验的新认识[期刊论文]-国际石油经济2005(3)5.刘刚.吴长春中国石油储备体系探讨及对策[期刊论文]-能源工程2005(1)6.本杰明·格雷厄姆储备与稳定世界商品与世界货币20007.徐菁储备体系构筑石油危机防火墙[期刊论文]-中国投资2005(12)8.王礼茂论中国石油储备体系[期刊论文]-资源科学2003(1)9.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库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2005(05)10.赵宁中国储备石油将出现连锁效应[期刊论文]-中国石油石化2005(15)1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期刊论文]-化工技术经济2005(05)12.丁锋日美英法德石油储备简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2005(4)13.李刚.姜乃力.郑晓非.张志全国际石油储备建设经验及其借鉴[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5(1)14.丁福臣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石油战略问题浅析2003(02)15.付晓丽中国石油安全现状与战略石油储备[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6.AlbertoClo石油经济与政策200417.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199318.安尼瓦尔·阿木提.张胜旺石油与国家安全200319.李向阳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200520.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200521.余际从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油气安全战略200322.理查得·贝利国际石油合作管理200323.保罗·罗伯茨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200524.浩君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20052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200026.王丰.刘洪义.李建华石油资源战200327.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99828.查全衡开发本土石油资源的另类思考200429.查看详情30.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631.查看详情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2001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34.查看详情35.UnitedStatesEnergyPolicyandConservationAct197536.StevenHusted.MichaelMelvin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237.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StrategicEnergyPolicy:Challengesforthe21stCentury199338.UnitedStatesCongressHouse.CommitteeonCommerceTheFutureoftheStrategicPetroleumReserve1996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杨畇.YangYun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石油经济2007,15(2)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开始构建综合性的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历经30年的发展演变,这一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和完整,成为美国能源安全的可靠保障.就应对机制自身而言,这一机制在管理机构上采用联邦政府统领、各州政府密切协同配合,垂直管理与矩阵式管理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在构成上,包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与投放、国际能源机构为核心的能源集体安全体系、燃料转换、需求限制和国内紧急增产等单元和具体应对措施.这一机制还包括广泛的国际协商、与产油国及石油消费国的对话、灵活的媒体宣传以及必要时政府全面介入管制等内容.不断自我学习、调整和改善的内在特性在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建设和运作的实践中得到体现.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我国应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石油危机应对机制的确立和建设.研究美国石油危机应对机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应尽快建立综合性、权威的能源领导部门,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积极扩大国际协调与合作.2.学位论文涂明跃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经济效益评价2005评价战略石油储备的经济效益有助于确定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增强政府调控石油市场的能力。本文在定性描述战略石油储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从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两个方面出发,评价战略石油储备在石油危机中对宏观经济的经济意义:分析我国宏观经济(GNP)与能源消耗的经验关系,借助计量经济方法对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确定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宏观经济损失;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石油价格波动导致的宏观经济损失:进口支出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和GDP损失,计算油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损失。在战略石油储备能够完全弥补石油供应中断和平抑石油价格上涨的假设下,综合两者论证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经济效益。3.学位论文马真彦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法制化2006石油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后,其主导地位在一定时期内将不可替代。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全球资源掠夺战中,石油虽是后来者,但其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对其它资源的争夺。为应对石油危机或供应中断,世界大国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战略,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以确保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200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成立能源局,明确赋予其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职责。国家准备用15年的时间分三个“五年计划”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战略石油储备,其中一期工程在去年已经开始建设。我国在严峻的石油安全面前,惟有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并步入法制化轨道,才能有效维护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在我国,尽管战略物资储备已建设多年。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不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经历了曲折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专门法律法规、战略物资储备的品种和规模缺乏长远规划、战略储备物资缺乏科学合理的轮换机制等问题。特别是在战略石油储备方面,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才刚刚起步,面临国际国内石油安全形势的严峻挑战,战略石油储备法制化建设形势紧迫。西方大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了国际能源机构所要求的储备目标。从国际上来看,所有建立石油储备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并且都立法在先、储备在后。如美国于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储备法》,该法律出台后才开始建设石油储备。西方大国有较多的立法体例、立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西方大国在公产立法方面,研究较多,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法学理论。尽管我国对公产理论研究较少,我国已有较多的公产立法实践,加之我国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管理规定和政策规定,并正在着手进行一些相关立法活动,具备这些基础条件,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法制化完全具有可行性。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才刚刚起步,从储备体制、储备目标、储备规模、资金来源、动用和轮换等都还在进一步研究论证之中,而相关法律法规迟迟又不能及时出台,从法律角度来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存在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并且石油储备只抓战略石油储备,不管商业储备,管理分散没有权威,市场分散而又垄断的情况下,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这一公产建设、管理,应结合我国的实际,走“边建设边立法”之路,使其有章可循、依法运行。如果不及时着手立法,结果很可能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相关部门获得经济利益,储备体系无法正常运转,纳税人的钱白白浪费。在立法中,应处理好储备体制、储备原则、储备主体及职权等;并明确储备品种、规模、布局;收储、动用、轮换;安全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最终使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法制化,充分维护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我国现实不能及时制定《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首先应制定专门的战略石油储备法规,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制定全面的《能源法》或石油法,最终建立一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以便建立强大稳定不变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来应对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多变。4.会议论文赵宏图建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2000近年来,战略石油储备问题已引起国内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西方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初目的是应付新的石油危机,确保石油安全,后来才用于平抑油价、增加财政收入等.而对我国而言,国际石油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强烈冲击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我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能源乃至经济安全,建立我国石油储备已势在必行.西方发达国家较完备的战略石油储备,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也为我国提供了诸多经验.我国应利用当前较为有利的时机,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5.学位论文韩军战后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研究2009石油是世界主要能源,也是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确保石油稳定供应一直是石油进口国的重要目标。从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发生多次石油危机,危机造成石油供应的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并对石油进口国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其中1973—1974年危机、1979年危机对石油进口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石油危机的频繁爆发,迫使世界各石油进口国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并制定一系列石油安全政策,其中美国亦不例外。长期以来,世界石油储藏、生产、出口主要集中在OPEC国家、拉美、非洲等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地,这种供需两极化是产生世界石油安全问题的物质基础。中东产油国及OPEC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供给者,石油进口国对它们存在严重的脆弱性依赖,这种脆弱性依赖是中东产油国及OPEC权力的源泉,也是世界石油危机得以爆发的内在根源;中东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不定状态,这威胁了当地产油国的生产及出口,并直接导致一系列石油危机,因此中东地区不稳定是石油危机爆发的诱因;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各石油进口国往往缺乏合作,它们在石油危机面前竞相抢油的行为抬高了油价,从而进一步放大了石油危机的破坏力。因此解决石油危机、确保世界石油安全的主要措施就是降低对中东产油国及OPEC的脆弱性依赖、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促进石油进口国合作等。美国石油安全政策与其他国家不同。从石油安全政策内容上看,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地区多元化、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增加国内原油产量等政策外,还实行维护中东稳定、促进石油进口国合作、确保世界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等政策,这些政策是其他石油进口国所没有的;从政策收益上看,美国通过石油安全政策不但维护了自身石油安全,还取得了其它收益,如获取石油美元、确保美元霸权及世界霸权等,这些收益是其他国家无法获得的;从政策变化程度看,从战后到现在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变化之大也是其它石油进口国所无法比拟的。为解释这些现象,本文运用吉尔平的国际体系理论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美国石油安全政策的实质、内容、收益、变化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战后美国不同时期的石油安全政策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由于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比较严重,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石油安全政策。鉴于中美两国在石油进口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美国对中国石油安全政策高度警惕,并针对中国采取了遏制和合作并行的双重政策,其实质是要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安全体系中。由于中美两国在确保世界石油安全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并且中国无力、无意挑战美国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控制权,因此中国今后的石油安全政策应该是立足于当前世界石油体系,通过加强和美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运用相互依赖机制控制海外石油资源、大力推动民营企业进行海外石油投资、推行石油期货交易制度、加强与IEA的合作等措施确保自身石油安全。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主要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世界石油安全问题概述。该章首先分析世界石油供需情况,随后分析中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