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它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势。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美英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徘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试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意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她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需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代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摘编自陈茜茜的《新诗的追逐与迷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独立的。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D.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段先提出新诗产生发展的依托与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B.二三段用道理论证法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C.第四段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对迷思的摸索与调适。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看不起文言旧诗,但他有向宋诗学习的经历。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D.我们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迷思已有清晰的认识,新时期新诗如何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的影响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敢有奢望。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体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母亲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母亲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太少且太短。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C.散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5.文章开头“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6分)6.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向东C期.山东为三处约定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8.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B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D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9.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B.项羽在汉军兵临城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的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C.文章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D.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不到一百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的决策失误。10.请把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4分)⑵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