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范围:必修Ⅲ第一、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内涵。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2.《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亟需确立皇权的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体现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不是材料的主旨。战国时期没有皇权的专制,也不符合儒家的主张。排除ACD。3.孔子和孟子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A.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B.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C.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D.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体现了儒学积极入世、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构伦理道德,排除A;材料信息与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了儒学高度社会责任感,并非急攻近利,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考点:战国百家思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5.百家争鸣中,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儒家强调,“征伐自天子出”,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这表明战国时期A.礼仪教化与政治相分离B.百家思想渐趋融合统一C.天下一统成为时代追求D.变革图强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都在强调国家的权力要集中在最高统治者手中,即强调政治统一,答案为C;材料没有提到礼仪教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思想的融合统一,B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变法图强,D错误。6.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特征。d.分析、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7.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人物主张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荀子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管仲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A.反对征收赋税B.关注民众生活C.发展社会生产D.重视强国富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8.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墨子》所记述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本着服务“生产实践”需要的目的,这既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实用价值,又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平民化倾向。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没有涉及墨家的思想来源,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墨子》的自然科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强调劳动人民的生活追求,虽然《墨子》对古代中国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奠基,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墨家代表的是平民百姓的愿望,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9.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遵循A.法家的治国理念B.道家的思想观念C.墨家的思想观念D.儒家的思想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可见主要是对官吏的道德品行规定了严格的要求,说明秦朝的官吏职业规范强调官吏的道德品行,不是强调法律的作用,故D项正确,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故C项错误。10.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A.法律彰显儒家伦理B.司法缺乏公平正义C.法律维护专制皇权D.司法恶化社会治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皇权认可儒家伦理“亲亲相隐”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汉代法律的实施,故A正确;法律面向所有人,不能说司法缺乏公平正义,故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亲亲相隐”的原则与社会治安日趋恶化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1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1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程朱理学。13.明朝虽然以儒家伦理纲常为立国宗旨,但历任皇帝却极少真正尊儒。坚持儒家道义的士大夫不能得到公正对待,处于生存焦虑之中的士大夫A.日渐注重内心修养而致良知B.开始强调人的内心私欲C.坚持弘扬程朱理学维护天理D.开始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强调入世,辅佐明君治国理政,从材料可知明朝在政治上极少尊儒,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和明代阳明心学盛行,可知明朝坚持儒家道义的士大夫解决生存焦虑的方法是转而内求,逐渐注重内心修养,通过致良知来探究天理,选项A正确;选项B“开始”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不是明代士大夫解决生存焦虑的手段,排除;选项D出现在明末清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D.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答案】D【解析】【详解】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