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史传文化最早的经典作品是据说为孔子所作的《春秋》。《春秋》有史有传。比如《春秋》为史,《春秋》三传为传。中国古代文体史上,传依附经、相对于经而存在。经为纲,为概述,为抽象的道理;传为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从史与传的关系上看,则应该是史为史实,传是借由史实表达的史识。但实际上,孔子著《春秋》,有微言大义之说,本就是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并无纯粹的客观性可言。传要进一步阐明和凸显经中的道理,其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就更要远胜于经的微言大义了。(明)李贽云:“传始于左氏……顾意主劝惩,虽诬而不为罪。”李贽因此认为,史传本不以真实性为上。《春秋》三传,都以解释、凸现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可见“传”本来以示意、明义为本,而非以追求客观真实为本。就此而言,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演义性质: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司马迁则开拓了文学化的叙事学原则。司马迁写史,命名为“记”,应该是有其深意的。以记录为名,强调的是纪实性。这似乎成了中国正统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基本前提。《史记》确实有信史之誉。但它真正的贡献远不仅仅在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价值,是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传人传统。司马迁为个人立传,叙写个体性人生,通过丰富的情节与细节描写,塑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重视传说材料,富有传奇色彩,甚至有意追求传奇性效果,从而使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具有超越于现实人生的想象性创造性质。先秦古史本有记言记事传统,到司马迁始确立了记人传统。在司马迁那里,一定程度上历史确实走向了传奇——这实际上也是它超越《左传》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神话、传说、英雄传奇作为一种“原始文化遗留物”,在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里,留下了大量的或清晰或隐晦的印痕。有必要指出的是,传说的失真与历史记载的失真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后者则基于正史写作的基本理念,基于现实与价值观的束缚。因此,对于后世中国的叙事文学创作来说,司马迁《史记》叙事学最大的启示便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这一叙事理念被(清)高珩概括为“笔补造化”。“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笔补造化”后来成为中国俗文学——尤其是讲史文学—一个最基本的创作原则。后世的俗文学创作者,即使是讲史,其创作理念也与实录无关。纪实性的历史叙事最终直接导致了虚构性叙事文学的出现。节选自彭亚非《笔补造化与好异重幻的超常态审美需求——中国叙事文学的传奇意识初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文体史上,经是概述,是抽象的道理,传则是从属于经的,是对经的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B.《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C.演义,指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中国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这一特点。D.《春秋》三传,以解释、凸显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这是其远胜于《春秋》微言大义的地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记》最突出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历史的纪实,而在于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B.《史记》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包括历史叙事学中的传人传统和传奇色彩。C.传说的失真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与历史记载的失真性质不同。D.《史记》叙事学给后世中国叙事文学创作的最大启示,便是后人概括为“笔补造化”的叙事理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通过“诛”“弑”的选用,表明自己的态度,可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B.《左传》为“《春秋》三传”之一,对于其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李贽认为“虽诬而不为罪”。C.就突出历史人物个性的刻画与传奇性的描写来看,《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三国演义》建立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但仍有大量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其体现的创作理念与实录无关。【答案】1.D2.A3.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选项D对应文本的第一段,根据原文“传要进一步阐明和凸显经中的道理,其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就更远胜于经的微言大义了”可知,D项混淆是非,原文的意思是传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超过了《春秋》经对史实的处理方式——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A对应原文第二段,原文说“《史记》确实有信史之誉,但它真正的贡献远不仅仅在此。从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价值,是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由此可知,“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仅仅是“从文学角度来看”的最突出的价值。选项去掉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一修饰限定,使A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选A。【3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在比对该题时,重点比对文章的依据和结论。比对选项是否将原文句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和依据互换;看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看能否根据选项中的依据推出选项中的结论,看选项中的结论是一个依据推出来的还是多个依据推出来的,看选项中的依据是可造成多个结果,还是只有一个结果。选项C对应文本第二段“从文学角度来看”后面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可知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开创了历史叙事中传人传统,为人立传重刻画人物个性和传奇性,体现的是《史记》的文学成就。C项前一句就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谈《史记》成就,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称《史记》的史学成就与文学成就,选项C以偏概全。故选C。【点睛】小题1: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等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选项D就是通过比对句间的关系,发现选项混淆是非,将《春秋》三传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超过了《春秋》对史实的处理方式说成是《春秋》三传解释、凸显春秋大义的目的远胜《春秋》的微言大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医院需要病人[美]阿·巴彻沃尔德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我刚要说明我只是来探望朋友的,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跟前。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走。“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朋友的。”“你朋友一来,”一个护理员说,“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他早就来了。”“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递给我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和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我要我的衣服!”“噢,你放心好了。”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你的东西全都交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我一点儿也不疼!”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初是哪里疼?”“我身体健康,哪儿也不疼!”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我可不想动手术。”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哪!”“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都正常!”“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次日早晨,他们做好了手术前的准备,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旁随行,一个牧师殿后。我环顾四周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付不起麻醉费。”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接着,我转向护上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没等我明白过来,我已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大街上。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见到你。你这个不正常的人。”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以“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总领全文,为下文发生在医院里的事情作铺垫;同时,设置矛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B.小说通过“我”的叙述、“我”与各类医护人员的对话、“我”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将“病人”所经历的奇特遭遇呈现了出来。C.对一个普通的病人就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这是用夸张手法表达了强烈的讽刺。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切”的感觉,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5.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何特点和作用?6.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4.B5.特点:这是欧亨利式的结尾,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作用:①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性,增加情节上的吸引力。②和上文医护人员的夸张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形象。③进一步突出了本文讽刺唯利是图、缺乏道德责任心之人这一主旨。6.①通过人物对话,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收治的健康人的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