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理(含解析)内容:必修Ⅲ时间:2019.4(60分钟满分100)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完成下面小题。1.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A.资金B.信息C.劳动力D.观念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A.资金B.矿产品C.工业制成品D.技术【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农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而资金、信息,观念等因素均是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因素。根据材料,甲为农村,乙为城市,则沿箭头①方向也就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因素,最可能是劳动力,选C。【2题详解】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矿产品,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是粮食、经济、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箭头②方向也就是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方向,最可能是矿产品,选B。【点睛】流出或流入产品的类型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关。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一般以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等为主,较为落后国家或地区一般输出的是矿产品、初级产品、廉价劳动力等。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条件②市场需求③农业技术④地价高低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河网密度变大③环境污染加剧④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3.C4.C【解析】【3题详解】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促使郊区农业类型发生变化,近郊地价高,宜发展产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据此分析②④是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选C。【4题详解】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和工厂集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多,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据此分析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与③④有关,选C。【点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员增多,增加就业困难;城市绿地少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甲省与乙省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是()。A.土壤类型B.植被类型C.气候类型D.水循环类型6.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①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劳动密集型产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7.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①提升产业结构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改善生态环境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5.D6.D7.B【解析】【5题详解】甲为山西省,受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为黄土;由于位于季风区,故主要参与海陆间大循环.乙省为台湾,受热带、亚热带季风影响,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砖红壤;位于沿海,故参与海陆间大循环。据此分析选D。【6题详解】甲省区位于中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乙省区低,为降低生产成本,乙省区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经济欠发达的甲地区转移。据此分析选D。【7题详解】由于乙省区较甲省发达,故乙省区向甲省区转移产业,有益于甲省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产业增多促进提高城市化水平,但开发矿产品,增多产业,会加剧环境压力,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据此分析选B。【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如原来的乡村变成度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下图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某牧场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草场载畜量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一定的草地面积,一定的利用时期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情况下,能饲养家畜的最大数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1950—1975年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市场D.放牧9.该牧场“人地关系”严重对立的年代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A.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B.20世纪80年代——过度放牧C.20世纪90年代——牲畜太少D.21世纪初以来——气候变暖【答案】8.A9.B【解析】【8题详解】近年来,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草场退化,草地产草量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草场载畜量也随之而发生波动。在1950年~1975年期间,对草场的人为破坏还较小,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当时的市场受国家计划经济管制,并没有政策放开,所以市场对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影响很小。当时天然草场面积广大,而放牧牲畜量有限,因此1950年~1975年期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与牧草长势关系密切的气候,据此分析选A。【9题详解】据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草场载畜量最低,而实际放牧量最高,该牧场“人地关系”严重对立。这一时期由于牧区人口的增长较快,人们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实际放牧量急增,过度放牧,草场破坏严重,造成草场载畜量急剧下降,人地关系紧张,据此分析选B。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交通、水源、能源等方面对人类意义重大。下图为某国水系示意图及部分农业用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乙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①经济发达②地势平坦③水能丰富④河流流量大且稳定⑤河流无结冰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11.甲河流从源头到河口,除了上游一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的高80米的大坝之外,其余18座都为低坝,其优势不包括()。A.淹没农田面积小B.移民数量小甚至不用移民C.溃坝带来的威胁小D.不会阻挡鱼类洄游12.据图中信息可以分析出甲河河口易出现()。A.臭氧层空洞B.土壤盐渍化C.水土流失D.酸雨危害【答案】10.C11.D12.B【解析】【10题详解】经济发达不属于自然条件,水能资源丰富与航运无明显关系。据此,①③错,②④⑤符合要求,选C。【11题详解】只要在天然河道上修筑水利工程就会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活,因此,建成低坝同样会阻挡鱼类的洄游,这不是低坝的优势,据此分析选D。【12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河注入地中海,河口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发展葡萄种植需要大量灌溉水源,因此河口处极易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臭氧层空洞、酸雨是大气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与地形及植被状况有关,河口地势较为平坦,一般水土流失不会严重,据此分析选B。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完成下面小题。13.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①接近煤炭产地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廉价劳动力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4.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产结构十分复杂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C.世界性钢铁过剩D.环境污染严重【答案】13.D14.A【解析】【13题详解】鲁尔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鲁尔区的劳动力不属于廉价劳动力,故④不属于二者的共同区位因素,据此分析选D。【14题详解】鲁尔区的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环境污染严重都是引发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而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由于核心产业过于集中,生产结构较为简单,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衰皆衰”的局面,据此分析选A。【点睛】鲁尔区的三步发展: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6.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①资金密集型产业②技术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现代服务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15.C16.D【解析】【15题详解】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国的城市化起步早且目前发展水平高,应该为发达国家。该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较快,而工业化水平则是先升后降,城市化速度始终快于工业化,但在阶段Ⅱ,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增长,故该阶段,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据此分析选C。【16题详解】在第Ⅲ阶段,该国工业化水平是降低的,工业对就业机会是起到负作用的,而主要的就业机会来自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选项,②④符合要求,据此分析选D正确。【点睛】城市化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功能区混杂分布,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较快,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中心问题突出,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7.“西气东输三线”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B.黄河、长江、珠江流域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D.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18.该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C.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D.缓解沪、浙、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答案】17.B18.C【解析】【17题详解】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经过了二、三阶梯,A项错误;三线工程线路经过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B对;三线工程线路经过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没有经过寒带,C项错误;该工程未经过阴山区域,D项错误,据此分析选B。【18题详解】该工程的资源主要来自于中亚国家,因此工程不会加快新疆地区的资源开采,A项错误;输气线路的建设不会诱发地震和泥石流,B项错误;三线工程资源来自于中亚国家,通过能源资源的合作,能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C项正确;三线工程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不能缓解长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D选项错误。据此分析选C。【点睛】实施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西气东输工程在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列表分析如下: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优势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东部能源的紧张状况;发挥东部经济技术优势,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应注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形成现代化的天然气配套系统;抓紧与天然的问题气利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