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古代社会几经变革,严格的“国学”教育制度也就无法长期存在,作为文化垄断势力的国学不断受到私学的冲击,但宫廷教育仍然是文化教育的主流,只是学习的内容也逐渐有所改变。秦代烧灭经书,涤除旧典,汉初黄老之术盛行,经过文景之治,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天子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元朔5年(前12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太学,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个博士弟子。汉昭帝时根据诸经分别设立博士,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加一倍。汉元帝好儒,只要通一经即可,设员千人。到了汉成帝的时候,有人说:“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一激之下,成帝增弟子员三千人,一年多以后才减回一千人。太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立博士的目的是强化经学的地位,使经书成为宫廷教育法定的主要教材。“经”是古代宫廷用以教育国予的基本典籍,也是体现正统思想文化的官方课本。汉代有今、古文经之别,今文经是用西汉初期隶书书写的经典,强调义理以服务当代的统治;古文经是发掘出的周代旧籍,修孔子宅发现的壁中之书,用战国文字书写的经典。古文经因此强调以“小学”(语言文字)通经典,旨在恢复经典的历史面貌。今文经或古文经学中某家之说被立了博士,就有了官学的地位,进入太学,也就是国学了。这里仅举《诗经》的经学历史为例:就《诗经》而言,《经典释文》记载,“前汉鲁、齐、韩三家《诗》列于学官,乎帝世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自董仲舒以来,儒家经典除了在历史文化和道德修身方面的作用外,在政治上起到维护“大一统”的作用,多为皇权所推崇。由此可见,汉代“国学”和“经学”有一种混同的趋向,“国学”不再是机构的名称,而是称谓“五经”以及某种经学流派的名称。(摘编自《“国学”内涵的变迁与章太炎国学的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与私学是古代两种教育样式,随着社会变革发展而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B.作为汉朝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虽然规模有所变化,却一直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C.太学主要用儒家经典来教育国子,借此传播正统思想文化,达到宫廷教育的目的。D.太学中的经学由博士研究和学习,是宫廷教育的主要教材,也是汉代国学的组成部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概述国学发展状况,将其放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中探讨,引出话题。B.文章多处引用前人的典籍,介绍分析相关历史情况,使论述更为真实可信。C.文章以《诗经》的经学历史为例,说明了儒家经典为皇权推崇的过程,论证有力。D.文章通过介绍国学、太学、经学,并阐述它们的关系,梳理了汉代国学的发展过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提出建立太学,是为了维护“大一统”政治,建立儒家的“独尊”地位。B.汉朝的很多皇帝都重视太学的建设,可见太学与国运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C.由于书写字体不同,汉代的今、古文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不相同。D.今天的国人崇尚国学,是因为其中优秀的历史文化、道德修养,仍然使今人受益。【答案】1.A2.C3.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于文无据。故本题选A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诗经》的经学历史不能说明儒家经典为皇权推崇的过程。故本题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建立儒家的独尊地位”错误。B项,“可见太学与国运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无法推断。C项,“书写字体不同”不是研究目的不同的原因。故本题选D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奇丐张新安据老辈子人讲,奇丐出现在周家口乞讨,是在光绪年间。有那么一天,老门老户的街坊们,偶然看到一个年约五旬,蓬头垢面,瘦高个,左腿跛,破败相十足的人沿街乞讨,此人就是奇丐。奇丐乞讨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其他乞丐。他讨饭时既不强求别人施舍,脸上也从未表现出过可怜的神情。每天讨得只要饿不死即可,今儿吃饱不讲明儿。如有多余,则全部分给其他年幼的乞丐,全然不留后手。有时某个商铺掌柜施舍给他几个铜钱,他收到后全部买鞭炮当街燃放。施舍者心中自然感到不痛快:“你傻呀!把给你的救命钱买鞭炮放,有啥用啊?”“为了惊醒梦中人!”奇丐表情木讷,说出的话却颇具谶语意味。在住宿上,奇丐更是不像其他乞丐那样夜宿屋檐下或炉灶旁。他在西寨门外河堤外侧的一块义地中间,寻片空地儿,挖个约二三尺深的地窝子,上用几根竹竿扎个马鞍状的框子,上盖一层茅草。无论刮风下雨,冰霜冻雪,奇丐都蜗居在这个庵子内,从不移避。猎奇是人的天性。关于奇丐身世、经历的话题,自然成了周家口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说他是官场失意的隐者;有的也拿他的跛腿说事,推断他更像官府缉拿的江洋大盗。谈来议去,奇丐的来历依旧是云遮雾罩,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这人世间的事儿,就怕碰巧,一碰巧,没事兴许能碰出个事来。那是一个月黑加阴天的夜晚,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衙门里捕班班头余毒,带着两个捕快,想抓几个现行领赏。当三人行至义地附近时,蓦然听到一声撕裂夜空的喊叫声:“杀——杀——”那声音短粗洪亮,铿锵有力。三人闻声着实吓一跳,忙伏地循声观察,影影绰绰瞅见义地里有个人影,手持一根长的物件,边喊边直刺、横扫、猛劈。大概是因为长期探案养成的职业习惯,只这一看,余毒便疑窦丛生。他隐约从此人那充满英武之气的喊杀声中,推断出他绝非等闲百姓。想到此,余毒打个手势,三人蹑手蹑脚离开义地。路上,余毒意味深长地对两个捕快说:“唱戏的拿掸子,我看这个叫花子不是凡人!明儿个恁俩好好查查此人是何方神仙。”言毕,意犹未尽地接着补充道:“扒扒府里、州里的缉拿告示,看沾逃亡捻匪的边不沾……”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余毒的洞察力的确超凡脱俗。欲知奇丐真面目,有分教,梁王隐匿周家口,说破英雄惊煞人。这个貌不惊人的乞丐,原来正是曾经叱咤风云、金戈铁马的捻军首领——搅得清廷地动山摇的粱王张宗禹。当年,为了联合陕甘回民义军抗清,他在中牟与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分兵后,率3万多西捻军,一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过关斩将,直逼西安,在灞桥镇,取得毙伤清军3千多、收降数千人的十字坡大捷。就在他们挟胜利之威配合回民义军攻占绥德不久,却得到了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灭的噩耗。张宗禹因势施策,与诸将商议,急回陕、甘,再图发展。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悲剧已经开始,厄运即将降临。在李鸿章十万大军穷追不舍下,曾经威震半个中国、令清军闻风丧胆的捻军,在徒骇河南岸全军覆没。张宗禹左腿中弹负伤,知大势已去,趁着夜色,在乱军中抱着一捆秫秸,凫水脱身……张宗禹跳河逃出清军包围困后,昼伏夜行,一路乞讨,辗转来到周家口。开始,他还打算设法联络些旧部,再在周家口发动群众,重举义旗。但他发现,在这个商业重镇,人只要有一线生存的希望,谁冒杀头的风险造反呢?英雄落难,回天乏术,思前虑后,张宗禹只能暗自扼腕长叹:“唉,吾已无力再唤醒梦中人啦!”他本想匿迹隐形,以待天时。不想因宣泄心中郁愤,引起余毒的怀疑……两天后的黎明时分,余毒突然率十多名壮汉各执兵器,冲进庵子抓人,但见地窝子内空空如也,哪里还见奇丐踪影。仅在破棉被的被里上,发现两行字:“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奇丐呢?原来,头天后晌,有个小乞丐告诉他,看到有人在跟踪他,张宗禹立刻警觉起来。“此地不可再留!”张宗禹拿定主意,天亮远走高飞。不想鸡叫头遍时,他忽然听到从官道上传来一阵纷乱杂沓的脚步声。身经百战的他知事不妙,麻利起身,从庵棚上抽下几根竹竿挟在怀中,在官兵包围义地的前几分钟,猫腰一溜小跑,蹿上河堤。故伎重演,跳入沙颍河,抱竿顺流而下,自此不知所终。(原载《周口日报》2016年12月2日,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刻画出奇丐的形象;对年幼乞丐的帮助又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B.“为了惊醒梦中人!”奇丐对施舍者说的话,与后文“吾已无力再唤醒梦中人”形成照应,表现了英雄末路时的复杂心境。C.衙门捕快余毒的调查,揭开了奇丐的真实身份;小说由此追溯历史,直至奇丐飘然远去,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清末捻军的起义史。D.小说插入背景介绍和历史叙述,丰富了小说内容,使小说呈现出历史的深邃感和厚重感,读来引人人胜。5.请简要概括奇丐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分析为什么要突出他“奇”之特点?6.张新安小说被公认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文与中国民间小说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答案】4.C5.第一问:①乞讨方式、言谈举止、住宿情况与其他乞丐不同。②身份、经历奇特,曾经是叱咤风云的捻军首领梁王张宗禹。第二问:①突出乞丐之“奇”,层层设置悬念,增强阅读吸引力。②书写超乎凡人凡事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崇尚英雄的侠义情结,也激发出读者心中的崇敬感。6.①选材相通:本文写了清末捻军首领张宗禹落难前后的一段传奇经历,符合中国民间小说崇尚“志怪”“传奇”的特点。②主题相通:在张宗禹所代表的捻军与清廷所代表的落后势力的对立中,表达了反抗压迫、坚持正义的传统主题。③语言方式相通:小说大量采用民间小说惯用的诗句、方言俚语等。④艺术手法(或结构方式)相通:本文多处采用民间小说的艺术手法,如“草蛇灰线法”“插叙法”,使小说风生水起,妙趣横生【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清末捻军的起义史”错误。故本题项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括奇丐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分析为什么要突出他‘奇’之特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