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第Ι卷(选择题)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状况,而“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由此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A项正确;青苗法主要是保障农业生产,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排队;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C项不符合题意;免役法,也即是募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A。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点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作用1.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2.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A.出现用人不当现象B.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C.群众强烈不满新法的推行D.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体现的是保守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攻击,这主要是因为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触犯了守旧派的既得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用人不当的说法,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群众不满新法的实施,反观变法的内容可以新法有很大一部分保护了广大农民的阶级的利益,C选项排除;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3.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市易法是指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保甲法使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体现了“警察”的作用;故这些措施反映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A项正确。材料反映梁启超赞扬王安石的做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而不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而其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A、B、D三项均符合史实,C项说法明显不合史实。故选C。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5.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王安石宦海浮沉的一生、其宏图大愿未了的遗憾、其官学皆优的智慧,都值得今时今日的人们去参悟。面对北宋贫弱现状,他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答案】A【解析】【详解】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解决积贫积弱的现状要发展生产,A选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是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具体措施,并非主要方针,排除。6.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改革科举制度与整顿太学B.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C.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与制造舆论D.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的取士之法,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取士之法的目的是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C项正确;AB项是内容,D项“提供理论参考”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考点:取士之法的目的点评: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项具体措施。其中,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7.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和“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皇的权威高于世俗的权威,故选A而排除BC;“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则说明教权是与王权有交集的,而且是教权管着王权,故排除D。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这一题关键是提取出“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和“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两个信息,然后进行准确解读。8.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可知,宗教裁判所主要针对的是“异端分子”,宗教裁判所的设立本身就说明了神权地位受到了冲击,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的冲击越厉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本质上反映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天主教会开始堕落,而是本质上反映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体现天主教会禁锢人性,但与设问的本质不符,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理解材料意思“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二是紧抓设问“本质”,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说明天主教会和教皇对德意志的压榨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故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0.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C.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D.封建制度解体时期新兴思想出现【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先定论实质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外扩张提供了辩护,适应了当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所以选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武汉大学赵林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讲座。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打破了对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B.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思想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D.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政治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A、B、D三项都是对宗教改革的正确评述,排除;C项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入选。故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的内容12.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信息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材料“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信息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并没有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个人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没有涉及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故D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1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上帝,不必通过教会和教会,不必参加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1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