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A.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B.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C.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D.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可知是周代的宗法制。A的意思是周公曾经摄政称王,不符合题意;B项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时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排除;C项考查的是是周文王和武王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意思是周公制礼,开始了立嫡长子继承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点睛: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候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等级制度的顾覆C.礼乐制度的破坏D.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3.“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B.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C.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D.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的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说明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C符合题意。宗法关系的依据是血缘关系,排除A;礼乐制度是宗法制度的工具,排除B;宗法制度适用于各级贵族,排除D。【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16年清明节期间,秦皇岛市文明办为弘扬传统文化,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分析】西周通过宗法制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地位、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这种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家国同构”,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制度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行的权力继承制度,夏朝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A项错误。宗法制对后世中国人家族观念的形成和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地方举办寻根认祖活动,正是深受宗法制影响的结果。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而实行的制度,与宗法观念的形成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其秦朝以后的2000余年间,历代王朝虽对地方行政制度各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秦始皇所创立的这套制度一直是各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秦始皇创立的“这套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力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利于封建政权长治久安D.将政治与血缘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秦朝以后的2000余年间,历代王朝虽对地方行政制度……是各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套制度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答案为B项。A项郡县长官权力相对于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缩小了,排除;C项利于封建政权长治久安与题无关,排除;D项分封制的实行打破了西周所实行的贵族政治,将政治与血缘分散开来,排除。【点睛】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世袭制D.分封制【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故B正确,D错误;宗法制、世袭制分封制不能实现“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排除A、C。7.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选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D.地方推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小。结合所学,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其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调遣,C选项符合题意;A是世官制的特点,排除;B是科举制的特点,排除;D是察举制的特点,排除。8.“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A.郡国并行B.建立中朝C.设置刺史D.颁布推恩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B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也是汉高祖实行的,但造成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是历史的倒退。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9.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人数的增加,导致其权力逐渐缩小,对皇权的制约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非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排除;B项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只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丞相人数的增加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与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排除。10.《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A.为儒家弟子B.德才兼备C.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D.荫袭父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江革因为孝敬母亲被举荐为“孝廉”,授予官职。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汉代的察举制,选拔人才重视德行与孝廉,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12.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B项正确。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和审议,故AC错误。枢密院是宋朝的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13.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A.削弱王国势力B.强化节度使权力C.加强君主专制D.废除丞相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削弱王国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推恩令,故A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的官吏,故B项错误。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14.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修谱”、“宗族”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重视血缘和家世门第。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实行于先秦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其选拔标准是德才,不是门第出身;D选项错误,科举制开始实行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B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科举制不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故C排除;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排除D。16.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________制宣告废除,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________制逐步形成。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________。但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后雍正时期设________,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答案】(1).宰相制度(2).内阁(3).六部(4).议政王大臣会议(5).军机处【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表明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废除后,繁杂的事务集于皇帝一身,因此设立内阁制辅助皇帝处理政务;(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基本矛盾,根据材料中的“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等信息可知,矛盾的内容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