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特邀报告1中国水资源管理的战略思考牛文元(中国科学院)1中国水资源概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在发展上经历了许多障碍。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他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首先是1962年由卡尔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见1997吉林人民出版社中译本),为人类的前途描绘出一幅黯淡的图景。其后的196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持,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共同提出《环境危机研究》报告,该报告后来被作为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的背景材料。《环境危机报告》指出:“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是对生态系统的总体影响,而不仅仅只是个别污染物质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因此,环境对于污染物的总体承载能力必须通过直接的观察并评价其综合影响”。同时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12种元素的循环速率作出了计算,认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自然的地质循环速率。20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总结出人类未来面临的“五大危机”,诸如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的负面效应。当时英国的戈德斯密斯《生存的蓝图》,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大会《只有一个地球》,迈沙诺维奇《人类处于转折点》等,都从各个视角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保障提出了预警和对策。中国水资源的人均数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1、中国水资源的世界比较;表2、中国淡水资源的基本状况;表3、中国水资源状况的国际比较2中国水资源管理的指标体系设计水资源管理的中心是综合评价中国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的动态需求、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节水型社会的建立。其中必须着重设计水资源管理的指标体系,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研究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和水资源工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特邀报告2程等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诸多方面,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反映的水资源对区域或流域内各地区发展的有效支持能力,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1建立中国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三大原则定量思考区域水资源能力的宏观表现及整体效应,是进行综合辨识和全面评价的基础,最终必须归结到数值指标的制定,以此作为判别标准,形成区域水资源能力的评价和排序。该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科学性:判别区域水资源本质的指标体系,应能揭示系统的主序差别,能统一比较时空耦合体的水资源支持能力。因此,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反映该区水资源支持能力的本质。可比性:在区域比较中,不同的水资源系统,既有类型上和分布上的差异,也有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物质能量输入与输出的方式上,反映在组成要素的结构上,也反映在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如何在这些众多的差异中,提取“公共信息”、“统一变量”和“基础特征”来反映区域的本质差异,是指标体系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此才能去体现生态系统的可测性、可比性、可控性以及定量化的程度。综合性:区域水资源支持能力是一个自然、社会和经济的总体。一个正确的、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必然是对综合要素实行抽象化与概念化的结果。2.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区域性的动态复杂巨系统,为能充分反映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客观特征与结构关系,特将整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不同功能的子系统,通过提炼出各子系统中的主要关系,并根据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对系统的局部状态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进而对系统整体内的各种关系进行综合和协调。水资源综合评价能力包括五大支持系统:区域水资源禀赋水平、区域水资源匹配水平、区域水资源保证水平、区域水资源质量水平和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区域水资源禀赋水平由降水量、客水量、地下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等要素群组成;区域水资源匹配水平由生活用水匹配指数、生产用水匹配指数和生态用水匹配指数等要素群组成;区域水资源保证水平由临界需水量、时间保证率、空间保证率、供需保证率和生态保证率等要素群组成;区域水资源质量水平由水质污染程度、水质净化能力、水质治理成本和水质保护能力等要素群组成;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由单位GDP耗水量、人均收入需水量、水循环周期调控能力、水分配合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特邀报告3理程度和水效率经济评估等要素群组成。其中每一个指标子系统又分别由若干要素或要素集合组成。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要素群设计如下:水资源支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以上各子系统对系统局部进行较为详细的模拟和优化,多目标核心模型则从整体角度分析全流域水资源、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联与总体协调,从而选择保证资源最优配置、社会经济发展保持最佳速度规模、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2.3区域水资源利用水平的五大支持能力水资源禀赋支持能力水资源匹配支持能力水资源信度支持能力水资源质量支持能力水资源管理支持能力降水量客水量地下水量径流量蒸发量水资源禀赋支持能力水资源匹配支持能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能力生活用水匹配指数生产用水匹配指数生态用水匹配指数水资源信度支持能力临界需水量时间保证率空间保证率供需保证率生态保证率水资源质量支持能力水质污染程度水质净化能力水质治理成本水质保护能力水资源管理支持能力单位GDP耗水量人均收入需水量水循环周期调控能力水分配合理程度水效率经济评估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特邀报告43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八大战略要点3.1中国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框架三维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思考二维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思考一维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思考零维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思考3.2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八大战略要点以需求分配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以生态补偿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杠杆调节战略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防洪减灾为基础的区域安全战略以节水高效农业为基础的食物保障战略以防治水污染为基础的生态建设战略以西南水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充分利用战略以水资源政策法规为基础的制度保证战略报告人简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美国耶鲁大学SDLP计划讲席教授,《中国发展》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学,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2001年因研究“国家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被境外学界称为“牛氏指标”。从1983年起即同马世骏院士一道参与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可持续发展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莱报告)。在1988年已将可持续发展列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研究计划;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巴西里约环发大会)之前,已在中国首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并兼主任;在199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可持续发展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同年受李政道、周光召二位教授委托组织了“21世纪中国环境与发展高级研讨会”,并作为执行主编出版专著《绿色战略》;自1999年以来主持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度报告,至今已出版4集。2001年受联合国邀请,与其他39名国际科学家一道,为全球起草“新千年生态评价”的奠基式文本。牛文元教授已出版专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209篇、获国家发明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