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诊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诊断试题(含解析)1.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在韩非子看来,君臣关系是“市(交易)”是买卖关系,并且用“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强调买卖利害关系在家庭中一样存在,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A、C项“礼乐”、“法律”在题目中没有提及,材料中只是说社会关系中的买卖,没有要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以“市”、“算计”等解释君臣关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生活中的功利观念十分突出。2.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唐代官员铨选的标准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可知D项正确。从“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可知唐代科举能够促使诗词发展,但是A项“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说法太宽泛不确切;本题中官员“铨选”标准并没有涉及操守品行,B项不符合题意;铨选最重视的“判”是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并不是C项所谓的“审判的公正性”。【点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政治治国的高度文明,也有农业国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3.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从两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多在江南,唯一在江北的汴京纸张质量较差,可知B项符合题意。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于题意中无从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宣传,却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4.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答案】D【解析】【详解】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河北“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D项正确。从材料中找不到商业网络建立和纺织业生产的分工和以及专业化的依据,A、B项不符合题意;仅仅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能说明生产的地域分工“加强”,C项错误。5.马克思在1850年指出,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由此可知A.马克思准确预见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马克思认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不可避免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必然性D.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详解】马克思指出英国的入侵把中国带到“社会变革的前夕”,预言将来中国会与1850年的状况不同,是“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的前途,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太平天国”的革命目标并非“共和国”A项错误;工业革命是生产领域的变革,和“共和国”政体角度不同B项错误;当时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性影响,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方法,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在世界近代舞台上,中国被动地朝着历史方向发展,正在走向近代化的不断深化进程。6.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A.注重国共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B.触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C.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D.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答案】A【解析】【详解】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前夕,共产党指出在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代表大会后,还要“政治头脑明晰”,参加国民党的工作有“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的任务,可知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坚持立场和原则A项正确。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每省当选一人”不代表要求革命领导权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改组国民党不是共产党的任务,当时也没有解决领导权,C、D项错误。【点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时期,都要注意到党的建设,中共三大和之后的斗争证明,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还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理论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遭到挫折,是个血的教训。7.下表为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据此可知企业类别国企%民企%企业类别国企%民企%水电8911木材/建筑496冶炼9010化学7525机械制造7327饮食2377电器制造8911纺织4951A.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后方轻工业衰退B.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C.国家资本服务于长期抗战的需要D.抗战时期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答案】C【解析】【详解】1942年国企与私企比较表格中呈现的信息是,在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中,国企占了绝对优势,私人企业在生活和轻工业占的比例相对就多一些,结合当时国内外环境可知这一状况适应了“战时”要求C项正确。本题材料信息中得不到轻工业的“衰退”A项错误;这种重工业为主的结构更适合战争形势B项错误;私营企业少是近代中国国情特别是日本的侵略造成的,D项不符合本题比较的意图。8.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答案】A【解析】【详解】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是与当时经济落后,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不足相适应的,A项正确,国家把农民的大部分产品控制住以保证工业和工人需要,无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项错误;C项相对应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这样做不等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而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目标,D项不符合史实。9.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民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愿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明,罗马法A.在法官学者推动下不断革新B.在当时的世界处于先进水平C.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D.罗马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主旨【答案】C【解析】【详解】从罗马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民法方面”,法律规范时也是“强调以双方意愿一致为契约基础”可知较多的解决民事私法与C项相对应;材料没有提及法官改革事务,也没有拿罗马和其他国家当作比较,AB项错误;罗马法的主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保护私有财产只是其经济原则之一D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通过材料可知,关键和重心都用在了“民法”问题上,所以相关罗马法发展的条件、实施的作用和深远影响等历史结论和概念,都要准确、熟练掌握,才能自备解题的钥匙。10.1840年,英国议会发生一场辩论。布罗克赫斯特认为,“印度现在是一个农业国,而不是一个制造业国家。”罗伯特-马丁回应道:“印度既是农业国,也是制造业国家……自古以来,印度一直善于制造各类产品,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抗衡。”根据史实可知A.英国对印度制造业采取了不正当竞争B.布罗克赫斯特的观点符合印度的现实C.马丁指出了印度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D.印度制造业此时仍然对英国拥有优势【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议会在1840年的辩论,布罗克赫斯特指出了当时英国和印度在社会发展阶段的差距,符合史实B项正确。这场辩论侧重点在对印度经济分析上,与A项竞争方式无关;C项印度工业化不是英国殖民当局的使命,D项不符合史实,印度在19世纪中期无法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比较。11.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的,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的。1952年,斯大林指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一观点的转变A.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B.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C.导致西方对苏联的孤立与遏制D.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从列宁认为苏联是“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到1952年是斯大林提出对立的阵营“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可知D项符合题意。刚刚经历了合作反法西斯胜利的斯大林强调对立,反映了冷战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受到消极影响,A、B项说法所关注的角度不是世界市场和经济合作,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斯大林的观点是对西方国家冷战的回应,不是其原因,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全球化在冷战背景下的异变,全球化在二战后,既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又因为冷战,朝着两个半球分化。12.1964年1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中法建交A.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B.极大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C.是中法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D.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处境【答案】D【解析】【详解】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建交是两国在1964年外交策略调整的结果,结合中苏交恶和西欧一体化的史实可知D项正确。北约和冷战当时在继续,“彻底分化”说法绝对A项错误;当时依旧在两极格局下,世界格局没有较大改变,只是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法两国没有更深一步的交流共识,不是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B、C两项不符合史实。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1875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材料二在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论是税率的制定,还是租税范围的划定,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19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则是迫于关税自主权丧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