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B.“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有失偏颇的。D.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表述不正确,偷换概念,由原文第一段可知,应为“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表述不正确,于文无据。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是“知人”的前提”颠倒是非,由原文“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可知,C项错误,故选C【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二、文言文阅读(一)课内检测4.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阙.秦(quē)忤.视(wǔ)以飨.士卒(xiǎng)以药淬.之(cuì)B.卮.酒(zhī)失其所与.(yù)目眦.尽裂(cì)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C.玉玦.(jué)参乘.(shèng)共.其乏困(gòng)夜缒.而出(zhuì)D.樊於.期(wū)戮.力攻秦(lù)瞋.目(chēn)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失其所与(yǔ);C项,参乘(chéng),共其乏困(gōng);D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故选A。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B.为之奈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题中A项,非常:今义,副词,表程度;古义,意外事故。行李:今义,出游是随身携带的物品等;古义,来往的官吏。C项,穷困,今义,贫穷;古义,不得志。东道主:今义,宴会的主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项,夫人:今义,妻子;古义,那个人。长者:今义,年龄大的人;古义,德高望重的人。B项,古今异义相同,怎么办、危难紧急。故选B。6.下列各句中所涉及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大王来何操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C项,被动句,属于正常语序;其余三项均为倒装句,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C。7.翻译下列句子(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答案】(1)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提拔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了。【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它的边境;肆:扩张;阙:侵损;之“代词,代所贪求的土地;举:提拔;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错:通“措”,放置。(二)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B.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如果D.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9.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人多厌之者B.上未之奇也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