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考查时间:80分钟考试范围:必修二)一、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釺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在西南很多地区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表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得到推广,故答案为D项。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不能说明西南农业己逐步实现精耕细作,排除A项;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不能说明它是否已成为西南的主要劳动工具,排除B项;不能根据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推断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已大大提高,排除C项。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没有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女织”的特点,排除D项。【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不能选择。3.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4.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C.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日趋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本”说法绝对,排除。5.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年份人口(万人)耕地(万顷)耕地负荷(人/顷)米价(千文/石)17245680.06.70.57517531651.483.119.91.01217843283.289.836.61.41218204799.295.050.52.432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农业劳动C.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20年与1724年相比米价有大幅上涨,而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的话,只会带来米价的下跌,因此C项与表格中米价的变动原因无关,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会导致对大米的需求增加,或者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均会对米价上涨产生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6.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B.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C.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1912-1936年间,我国轻工业产品进口量下降,重工业产品尤其是机器进口上升;说明当时我国轻工业产品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重工业生产也在快速发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近代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故答案为B项。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A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这种变化与工业布局无关,排除D项。7.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每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C.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D.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来看,说明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发展,不是民族企业,排除A项;此时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材料所述为洋务企业,与这一政策无关,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即材料所述为洋务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据此可以排除A、D项;再联系所学排除C项,则可以确定答案。8.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答案】D【解析】由于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无法构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中西部工业发展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相关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性质,不能说明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排除C;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3月”,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材料反映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故选D。点睛:审读题干既要从材料中得出历史阶段特征,比如“1936年3月”,表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容易排除A。也要联想到具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如1935年的华北事变的影响,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国民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调整企业布局。9.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清政府独立筹资官商合办里程(公里)4171.22746.11042.41042.4占总里程比例46.3%30.5%11.5%11.5%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D.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比例可知,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答案为D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失败,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借款修建铁路的背后实际上是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排除C项。10.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来看,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这种主张。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当时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但看不出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潮已经出现,排除D项。11.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C.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生产效率提高,再加上交通成本降低,导致物价下降,因此材料中的现象是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从“工资基本保持稳定”来看,劳动力资源增加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关系,排除A项;从“工资基本保持稳定”来看,难以得出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的结论,且购买力提高与物价下降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市场的变化,排除D项。12.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大航海时代的海外殖民活动B.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C.美国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重点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所以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只可能是因为电气时代(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投资的需求,故答案为B项。大航海时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01年”不符,排除A项;美国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与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在1905年,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13.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C.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来看,表明列宁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答案为B项。“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无关,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A、D项;新经济政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