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9月(总第一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10分钟考查内容:以古诗文为主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D.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C.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选自《新唐书•舒元舆传》,有删改)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接济,救济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兼词,从哪里③秦王必说.见臣说:说话,这里是“下令”④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贫穷,经济困难⑥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表示轻微转折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礼物A.①②④⑦B.②④⑥⑦C.①③⑥⑦D.④⑤⑥⑦5.下列对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译文:知道这件事的太子及其门客,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送别荆轲。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译文:况且您曾经被晋君赏赐,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自己西部的疆界。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译文:群臣在殿上侍奉的,不能带兵器;那些大夫虽然手持兵器,却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B.“陛”指殿前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C.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商、变徵七音。我们常说的“五音”即指宫、商、角、徵、羽。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D.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B.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C.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D.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5分)(2)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自然气候。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E.诗人心绪很高,此诗格调更高,且带山水诗之淡远自然,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11.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错1空则该空所在小题扣1分,共6分)(1)《桃花源诗》有云:“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表现了人们生活的幸福快乐。《桃花源记》中表意与之相近的句子是:“,。”(2)《小石潭记》里写潭中的鱼先是一动不动,接着以“,”两句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3)《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洞庭湖月夜美景描绘地淋漓尽致的句子是:“,。”(4)《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退亦忧”指的是“”。(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两句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