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临汾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A.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是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从材料“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到“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可知分封更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这说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分封制打破了原始部落政治,故D项错误。2.据《中华文明史》:战国后期,赵国将军赵括把赵王的赏赐归藏于家,“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说明当时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B.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盛行C.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来看,当时土地已经私有,可以买卖,说明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逐渐形成。故答案为C项。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则不允许买卖,排除A项;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3.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4.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结果把这事闹黄了。魏征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说明A.唐朝门下省有权参与中央最高决策B.唐代尊卑等级秩序不是很严格C.唐朝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D.门下省有草拟和审核诏令大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结果把这事闹黄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具有审核、封驳的职能,可参与中央决策。故答案为A项。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能够阻止最高指示是其职责所在,不代表当时的等级秩序不严格,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排除。【点睛】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5.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人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A.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B.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D.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朝下令禁止私自载外国人,同时又鼓励海外招商来华贸易。由此可见宋朝在对外贸易的政策方面比较务实灵活,故B项正确。政府垄断贸易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否色彩松动,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来源信息,故D项排除。6.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便于征收赋税C.抑制土地兼并D.缓和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故B正确;编造黄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直接目的,排除A;明政府编造黄册对抑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但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明政府编造黄册与缓和社会矛盾无直接联系,排除D。7.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答案】C【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8.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A.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B.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C.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D.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答案】A【解析】“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宗社丘墟。”说明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A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危机加深信息,B错误;C中没有说明明朝瓦解;D中八股取士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9.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3年唐廷枢上任,在短短三年间,招徕商股、整章建制、购买洋船、开拓海内外航线,使招商局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洋务企业A.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求索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由材料“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封建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所以无法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建立轮船招商局属于向西方学习,但无法直接推断出它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无法直接推出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错误。10.1916年李大钊号召青年:“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反映出此时的李大钊A.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文明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C.号召青年抵制西方文明D.主张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答案】B【解析】根据“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李大钊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故B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D不符合材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11.1915年,荣宗敬在上海郊外开建申新纱厂。第二年投产开工时上海的棉纱价格大涨,从每件90余两狂涨到200两;开工后的三年里,赢利从开办当年的2.06万元增加到2万元,3年增长10余倍。有关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欧洲列强陷入一战需求猛增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列强争相资本输出瓦解自然经济【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三年正好是一战期间。一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市场上需求猛增。故答案为A项。B、D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1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A.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B.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C.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答案】D【解析】“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D而排除AC;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B不符合史实。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要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关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概念,只有准确理解这几个概念,这一题才容易做对。1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答案】B【解析】晚清时期将外交赋予地方办理,显然是不想和外国直接交接,体现出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故B项正确;此时的外交不仅正式的机构没有,外交的事务局限于贸易,不能说是外交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外交的主权并没有受到侵犯,故C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不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14.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A.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C.倡导“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违背了材料要义。故答案为D项。A项实行民主宪政,抵制专制正是为了国家的长久,符合材料要义,排除;B项通过制定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治精神,符合材料要义,排除;C项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要义,排除。【点睛】根据材料“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信息,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来分析。15.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