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6)一、选择题(40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有较大成就,时人对他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B.“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一般选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C.“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用作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妪,先大母婢也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A.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B.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C.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D.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4.下列各句中的“得”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北向,不能得日B.吾得兄事之C.未得与项羽相见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迨诸父异爨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B.往往而是往往:常常。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表示初成年,15岁。D.余扃牖而居扃牖:关闭窗户。6.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7.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正确的是:()①日过午/已昏②.又杂/植桂竹木/于庭③.鸡/栖于厅④.吾家/读书久不效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⑥.述诸/小妹语⑦.然/自后/余多在外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C.①④⑥⑦D.①②③④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40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9.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5分)A.以当南日当:挡B.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待C.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收效D.令人长号不自禁号:号令10.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5分)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鸡栖于厅C.然余居于此D.室西连于中闺11.下列各项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5分)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尝居于此C.先妣抚之甚厚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5分)A.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D.“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20分)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1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8分)15.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____、____。(6分)16.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6分)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先”是对已故的人的称呼。2.D【解析】试题分析:先:以前;对已去世的人的尊称。为:介词,对;动词,是。3.C【解析】试题分析:“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哺育;其余均为名词做状语。4.C【解析】试题分析:C项与例句中的“得”都是“能够”之意。A项,得到。B项,必须,应该。D项,得到。5.B【解析】试题分析:往往:到处。6.D【解析】试题分析:“且何谓阁子也”只是一般的问句。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点评:文言文句式分为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被动句等,要根据句意及词语位置判断。7.A【解析】试题分析: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吾家读书/久不效;述/诸小妹语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其次根据句意划分。8.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B项,乳,名词作动词,哺乳。A项,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C项,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手,方位名词作状语,亲手。9.D10.D11.C12.D13.(1)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怎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像个女孩子一样呀?(2)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号:哭号。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项,介词,和。其他三项都是介词,在。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A、B、D三项是将“于庭”“于此”“轩中”等介宾结构或省略介词的地点状语后置。点睛: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是写作者对母亲的哀思。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若:你的;竟日:整天;类:像;执:拿着;朝:朝见;当:会。参考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14.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15.苏洵苏轼16.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先找出一些明显的断句标志,比如按照对称的原则,“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应与前一句“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相对,而前一句是写“同时文人”,这一句是写“后来卑陋之士”,故可以断开一处;“因”一般放在句首,可以断开一处;“此”一般放在句首;“胡”放在句首表示疑问。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中,也可以依据句子的结构断句,比如“废其文”“所谓流俗”。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把握。题干问的是“文中的老苏、大苏”所指何人。从文中来看,所写是宋朝的内容,宋朝以“苏”为姓,且至今有名的是苏门三父子,“老”可见应是父亲苏洵;“大”可见应是哥哥苏轼。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