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B.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C.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D.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的影响。B.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C.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D.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B.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C.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D.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错误,文章第一段是说“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而非“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B项,“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但没有说中国人的历史感就比西方人强很多。D项,“文学真实和历史真实相互补充”不当,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C项,“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所以……”错误,“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与“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而且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文中没有交代。(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瑾:襟抱谁识?耿立①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从岳庙出来的沉重,暗合了灵隐的香烟。我坐上一绍兴的小伙出租车,要看西湖,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②今天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绪三十三丁未年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遗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正如当时的国运。③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④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浙案纪略》回忆,得知安庆事败后,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食亦不语”,“有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⑤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着那最后时刻的到来。⑥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⑦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的乌桕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⑧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瑾提笔仅写一“秋”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秋风秋雨愁煞人。⑨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⑩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蒙羞,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慨。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诗人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在1903年的中秋节,丈夫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己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菜,天上一轮明月,只有对影三人,于是,她换上男装,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当丈夫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拳脚侮辱,所谓的家法和夫权已使这位比男人伟大的女子忍无可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于是在朋友吴芝瑛纱帽胡同的宅第里,就诞生了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游览杭州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引出下文对秋瑾的叙写。B.第⑦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苦雨,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秋瑾当时心境。C.写李钟岳,通过其言行表现出当时具有良知和做人底线的旧官吏对革命者秋瑾的同情。D.文章写法国诗人雨果赞美女英雄米雪尔“比男人伟大”,衬托了秋瑾的男人气和英雄气。5.文中说“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作品以《满江红》结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A5.(1)男人气:①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②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③着男装看戏;④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2)英雄气:①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②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③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6.①照应标题,表现了秋瑾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之情;②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了秋瑾形象;③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综合分析散文景物描写、内容分析、手法运用、思想情感、主旨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要要通读全文,分清散文的类型;抓住散文的标题,从中获取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线索、作者情感等相关信息;梳理散文的结构,把握思路脉络;最后要感悟作者的情志,抓住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明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选项A是对文本开头一段内容和作用的分析。选项B是对第七段中排比手法的分析。选项C是对文中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选项D是对文章某一内容作用的分析。选项A于文无据,“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错误,作者只是感慨出租车司机不够地道,不够淳朴,没有提及他对历史文化的淡漠。故选A。【5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句子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从相邻句子入手;从分析其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考生抓住该句中的“男人气”和“英雄气”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分析即可。“男人气”指的就是男人特有的性格与气质,男人独有而女人不具备的阳刚之气。据此考生再到文中进行信息筛选,从文本第二段可以概括出秋瑾“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第三段写秋瑾在寒风中挺立,如一枝寒梅,体现了她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第十二段写她一人在家孤寂,于是换上男装去戏园看戏,表现了他的男子气。第十三段写秋瑾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表现了她身上的阳刚之气。“英雄气”指英雄品质,无私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