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央强调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凸显重大战略思想转换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进行的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透出中国高层在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把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探求胡锦涛强调要有全球战略眼光,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的深意,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认为,现在的世界正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也正在全球化。全球化使得利益和机会可能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竞争、威胁和挑战也会来自四面八方。中国想要在世界上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必须具有全球思维。中国最高领导提出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转换,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向阳分析认为,胡总书记在此次集体学习中提出中国的全球战略眼光与全球战略意识两个概念,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大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从对国际竞争的积极参与中最大限度地维护与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二是从全球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发展,即站在全球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位置,并以中国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进步。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和世界的发展融为一体,原来意义上的国内事务的影响和意义早已越出国界,成为世界整体变化的一部分。因而,迫切需要从内外结合、包括从全球与世界整体的视角来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而且及时制定中国的全球战略是实现中国真正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中国勇于承担责任、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需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正从人口和地理意义上的大国向政治和经济大国迈进,从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向世界大国转变。中国大步走进全世界,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为世界各国所承认并接受。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中国理应有自己的大战略,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中国的全球战略。放眼世界,谋划未来,既是未雨绸缪,也是时势所迫。对中国来说,充分认识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发生的变化的性质,把握全球经济的根本趋势,方能掌握主动。(摘自《瞭望》2005-06-10刘延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李慎明强调,当前,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党的建设,越是加强经济建设,就越要加强党的建设。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其中之一就是,“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一重要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邓小平同志深谋远虑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深刻总结我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冷5静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沉痛教训,所得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论。李慎明指出,我们正在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我们党从来没有领导过市场经济,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国际资本直接、全面地打过交道。我们应当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政党的执政经验。首先,要认真研究、学习、借鉴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其中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该国局部执政的经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野共产党的建设经验。其次,要认真学习发展中国家左翼执政党的执政经验。第三,对于西方国家各类执政党和经验教训也要认真研究,大胆借鉴。但必须明确,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与其在性质、宗旨、指导思想、阶级基础和纲领目标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总之,无论是学习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经验,还是其他政党的经验,都要为我所用,都要注意符合中国国情,都是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5.28)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是强化党性教育,增强宗旨意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不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得到发扬光大,相反是削弱甚至丢弃。市场经济观念固然多元化,但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因为观念的多元化就放弃立场,失去共产党员应有的理想、追求。“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清除思想上的污垢必须下大气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就是要使党员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当官要为民做主”,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真正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注重知识更新,夯实执政基础。“文以治国,武以安帮”这是一条古训,它说明知识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更何况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加快,倘若不能适应知识瞬息万变的变化要求,而是墨守陈规,夜郎自大,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何谈治国安帮。就拿市场经济来说,它与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接受市场经济的知识,怎么能够遵循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怎么能够驾驭好市场经济?而现实是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要么懒于学习,要么整日忙于事务,无心学习,可谓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三是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崭新的组织体制。个人替代组织、替代群众的人事权力垄断必然导致买官卖官。建立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干部人事体制是当前一项紧迫的课题。民主既要体现在党内,更要体现在党外。要以群众的评判为主要尺度。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要变革选拔、任用方式,广泛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唾弃陈旧传统并被事实所不凿的模式。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要唯群众公认。开放是指组织人事工作要透明,要避免暗箱操作。要自觉接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监督。过去的组织人事工作被冠以保密而被搞得神乎其神,密不透风。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对象,固然这一招还得用,但对于正常时期、正常岗位自然没有必要。唯有如此,方能杜绝和减少买官卖官现象。科学是指评判官员政绩要客观公正,要建立科学的评判体系,纠正官员的价值取向,让官员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摆正位置,做到生命权优于发展权,生命权制约发展权,当发展权与生命权发生矛盾时主动舍弃发展权。四是健全监管职能,从严治吏。要建立全方位、交叉立体式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将问题扼制在萌芽。对已经发生问题的党员领导干部既要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宽容方针,又要根据情节轻重,体现惩治力度和决心。要从法不责众到法也责众。现在的腐败呈现窝案串案的特点。要“一窝端”,“一串拎”,6不能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真正做到不管官职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后台有多硬,都要一查到底,直到水落石出,绳之以法。(摘自《江南时报》2005年06月08日)提高党领导和管理社会能力上海社科院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者指出,在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党如何领导社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实现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一些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说,它们具有一致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相互间的平衡和调适。一些学者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着重处理好三大关系,即:领导政权与领导社会的关系、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的关系、党群工作与党务工作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党对社会的组织能力、引领能力和动员能力。(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6月25日)人格魅力与执政能力人格魅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至关重要,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真诚、热心、无私、实在、大度者,人际关系融洽,亲和力强。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人格魅力更为重要。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干部,能力强,威信高,班子团结,廉洁奉公,上级放心,同事爱戴,下属敬重,百姓拥护,事业发展。反之,缺乏人格魅力的领导者,耍心眼、弄权术,班子一盘散沙,相互勾心斗角,属下不服气,没有号召力,事业停步不前。可以说,人格魅力有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的一种形象,能给人以无言的教育;它又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鼓舞和鞭策;它还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示范和引导。一个领导者如果人格魅力缺失,即使权力再大,也难以服众。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怎样磨练呢?首先,要不断学习,经常“充电”,增长才干。一是向书本学习,深刻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要注重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世界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二是向实践学习,提高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本领。三是向群众学习,不断丰富做群众工作的才干。胸无点墨、讲不出个道道的领导者,常常为群众所讥笑。其次,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求进取、无所作为的领导者,干部群众是不会拥戴的。其三,发扬民主,搞“群言堂”。那些“官念”很重、习惯以权压人、搞“一言堂”、独断专行的领导者,看似八面威风,其实是没有多高威信的。其四,敢于负责,不揽功诿过。不敢负责任、矛盾面前躲着走,棘手工作不沾边,又怎能领导好群众?其五,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处事公道、正派,不搞亲亲疏疏。反之,和同事相处“玩心眼”、耍阴谋、拉帮结派、搞裙带关系,必然失去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拥护。其六,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勤恳做官,执政为民,树一身正气。受“清官文化”的熏陶,淳朴的老百姓最恨那些贪官、赃官和庸官,这些领导者根本没有“魅力”可言,最终将因其肮脏的灵魂、卑劣的人格而被人唾骂。其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表率。而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必然脱离群众。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领导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社会和谐、民气顺、百业兴;领导一个企业,企业上下同心、兴旺发达。可以说,人格魅力是领导者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执政能力会大打折扣的。(摘自《河南日报》2005.5.17)领导者当做“政策通”7“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掌握政策对于做好领导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告诉人们掌握政策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通”。确实,党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把握不好政策,或者在贯彻政策中走了样,不仅做不好工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一些人在工作上犯错误、走弯路,与在理解和把握政策上出现了偏差不无关系。因此,理解好、把握好、运用好政策,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时下,有些党员干部政策意识不强,对政策学习不够,有的甚至成了“政策盲”。他们对上门办事的群众,或者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拒之门外;或者语焉不详,几句大话打发了事。对群众提出的一些要求,他们则要么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不加分析,一味答应下来。其实,对于群众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如何看待和处理,能不能解决和如何解决,并不是由个人说了算,而是看政策是否允许,条件是否具备。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干部做工作的热情不能说不高,投入不能说不多,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群众仍然有意见。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按党的政策办事。因此,做一个“政策通”,有利于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怎样才能做一个“政策通”呢?当然首先应当学习政策、吃透政策。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政策就是开展工作的行为准则,工作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水平的高低。对党的各项政策学习得透彻、掌握得准确,可以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工作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学习政策,表面看是学习文件、读书看报,其实是补充营养、苦练内功。要让群众“问不住”,就需要勤于学习;要让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