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五莲县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模块检测(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省五莲县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模块检测(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的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Ⅰ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题目要求的。1.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A.周王地位至高无上B.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C.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D.宗法等级秩序森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反映了当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观念得到认同,故B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地位动摇,故A错误;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宗法等级秩序森严,而是强调天下“共主”的观念得到认同,故D错误。2.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D【解析】材料“周之子孙”可以看出这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来看,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这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从秦朝开始的。3.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D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A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5.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丞相权力被削弱,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朝制度,故AB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宰相能力平庸,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的史实,学生应该结合材料信息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依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者和侍从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魏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体现三省提高了行政效率;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君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的演变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②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③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⑤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8.唐朝中期,皇帝时而制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系衔,久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专称。这一趋势反映了唐代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行政体制混乱C.三省体制已经消失D.中枢体制演变【答案】D【解析】【详解】“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中央官职,所以体现了唐代中枢体制演变,故D正确;材料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并不是宰相权力不断加强,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唐朝行政体制的混乱,B错误;唐朝实行的三省体制仍在,逐渐流于形式,排除C。9.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士族的势力,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A选项排除。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选项排除。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巩固封建统治。10.《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可知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史书解读历史具有功利性;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料占有的质量对历史解释的影响,与多元化解释历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A.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B.六部权利大为削弱C.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内阁地位逐步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可得出内阁地位逐步提高,D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六的权力变化,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二者并不是隶属关系,排除C项。12.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D.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依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立厂卫机构对人民实行特务统治,厂卫参与司法,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正常法制秩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反映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传统司法体系仍然存在,并未崩溃;C选项错误,厂卫的设置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明代朝局民政混乱;D选项错误,厂卫的设置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厂卫机构的设置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A.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B.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C.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D.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认为,守护中国,不能只依靠停止武备提倡文教示弱,面对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或威胁,如果不能果断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解决,国家就不能获得安宁和发展。边疆稳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和谐共处,都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乾隆皇帝重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不是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认为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并非提倡和平时期偃武修文;D选项中“唯一”一词表述绝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答案】B【解析】古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