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犛犖/犜1681—2011代替SN/T1681—2005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检疫技术规范犙狌犪狉犪狀狋犻狀犲狆狉狅狋狅犮狅犾犳狅狉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犳狅狌犾犫狉狅狅犱狅犳犺狅狀犲狔犫犲犲狊20110531发布2011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书书书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了SN/T1681—2005《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诊断方法》。本标准与SN/T168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的名称;———增加了“现场检验检疫”、“生理特征鉴定”及“PCR检测”内容;———修改了原标准的“采样方法”、“直接检查法”及“分离培养与鉴定”。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兽疫局(OIE)《陆生动物疾病诊断试验和疫苗标准手册》(2008版)中2.2.2章,主要修改如下:———原文中“introduction”等内容经修改简缩后作为本标准附录A;———原文格式及内容顺序排版上做了调整。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明星、曾宪东、冯汉利、陈建军、赵晖、颜志立、朱堂明、王振华。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N/T1681—2005。Ⅰ犛犖/犜1681—2011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检疫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的现场检验检疫、采样、实验室诊断等检疫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境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检疫及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088 出入境动物检疫采样3 试剂和材料3.1 幼虫芽孢杆菌(犘犪犲狀犻犫犪犮犻犾犾狌狊犾犪狉狏犪犲subsp.犾犪狉狏犪犲)标准菌株由OIE参考实验室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的实验室提供。3.2 引物3.2.1 PCR引物上游引物:5’CTTGTGTTTCTTTCGGGAGACGCC3’下游引物:5’TCTTAGAGTGCCCACCTCTGCG3’扩增片段大小:1106bp。3.2.2 巢式PCR引物3.2.2.1 巢式PCR外侧引物上游引物:5’TCGAGCGGACCTTGTGTT3’下游引物:5’CTATCTCAAAACCGGTCAGAG3’扩增片段大小:969bp。3.2.2.2 巢式PCR内侧引物上游引物:5’CTTCGCATGAAGTCATG3’下游引物:5’TCAGTTATAGGCCAGAAAGC3’扩增片段大小:572bp。3.3 犜犪狇酶。3.4 dNTPs:含dCTP、dGTP、dATP、dTTP各10mmol/L。3.5 DNAMarker。3.6 溴化乙锭。3.7 异丙醇。3.8 10mmol/LTris·HCl1mmol/LEDTA溶液(pH8.0)。3.9 胡萝卜酵母琼脂培养基。3.10 马铃薯培养基。3.11 酵母浸膏培养基。1犛犖/犜1681—20114 器材和设备4.1 PCR扩增仪。4.2 电泳仪及电泳槽。4.3 凝胶成像分析仪。4.4 恒温培养箱。4.5 高速冷冻离心机。4.6 普通光学显微镜。5 现场检验检疫临床变化特征结合病原鉴定是诊断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的依据(参见附录A)。开箱,提蜂脾查看,出现下列病理变化特征之一者,可做出初步诊断。颜色变化:房盖潮湿、下陷、颜色发暗显油光。通常,患病幼虫身体变软,虫体在患病1周内体色为白色至棕黄色,2周后为深棕色,3周后为棕黑色。死亡幼虫的头部朝向房盖,虫体顺着背部下塌,虫体由正常呈“C”型变为呈竖立姿势。患病幼虫残体1个月后干涸,形成硬黑色的鳞片,紧贴巢房下侧,在310nm~400nm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出荧光。巢房变化:出现“插花子脾”现象,即后期房盖穿孔,巢脾上出现空巢房与卵房、幼虫房、封盖房相间排列的现象。丝状、粘性物:用一根火柴杆插入虫体可拉出长10cm~15cm、褐色、胶体状、有鱼腥臭味的细丝。蛹舌现象:蛹期发生死亡的蛹在蛹房顶部有蛹头突出的现象是美洲幼虫腐臭病典型的症状之一。6 采样按GB/T18088要求,采集蜂巢的病变区域或疑似受感染的蜜蜂幼虫作为首选样品,亦可用蜂房(不小于20cm2)或取临近蜂巢的蜜蜂食物(30g~50g)作为样品。7 实验室诊断7.1 病原形态学鉴定取幼虫5条~10条,置研钵中,加少量无菌水,制成悬液,取悬液涂片、风干、固定,加2滴5%孔雀绿加热至沸腾,待明水蒸于,用蒸馏水洗涤;再加0.5%番红染色30s,水洗、吸干,镜检,若发现游离状态呈绿色的芽孢即可判定。7.2 病原分离培养待检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1∶5~1∶10稀释,接种到胡萝卜酵母琼脂培养基(见B.1)或马铃薯培养基(见B.2)或酵母浸膏培养基(见B.3)上,35℃~37℃培养24h,幼虫芽孢杆菌能形成浅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泽、微隆起的菌落。7.3 生化特征鉴定幼虫芽孢杆菌的生化特征鉴定包括过氧化氢酶反应(见C.1)、硝酸盐还原酶反应(见C.2)、酪蛋白水解反应(见C.3)、淀粉水解反应(见C.4)、柠檬酸盐反应(见C.5)、碳水化合物产酸反应(见C.6)、白2犛犖/犜1681—2011明胶液化反应(见C.7)等试验。生化特征如下:幼虫芽孢杆菌过氧化氢酶实验呈阴性反应,硝酸盐还原酶实验呈阴性反应,产吲哚和二羟基丙酮试验阳性,分解酪氨酸试验阴性,酪蛋白水解反应阳性,淀粉水解反应阴性,脲素水解反应阳性,柠檬酸盐反应阴性,发酵试验(D葡萄糖+,L阿拉伯糖-,甘露醇-,D术糖-,甘油+,棉籽糖-),能迟缓性液化白明胶,不产生靛基质,G+C为42%~43%。7.4 生理特征鉴定7.4.1 改良悬滴技术取可疑幼虫残留物样品水悬浮液一滴于盖玻片上,烘干固定,用石灰酸品红染色30s,用蒸馏水滴覆盖盖玻片,再将盖玻片倒置在涂有薄层镜油的载玻片上,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载玻片溢出的水分,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镜油中形成袋状水滴的区域,幼虫芽孢杆菌的芽孢在显微镜视野下呈布郎运动,其他芽孢杆菌的芽孢则静止不动。改良悬滴技术可以区别幼虫芽孢杆菌的芽孢与其他芽孢杆菌的芽孢,敏感性较低,不作为确诊的依据。7.4.2 犎狅犾狊狋牛乳试验取患病干虫尸(或可疑样品鳞片、患病幼虫涂抹物)悬浮于加有1%脱脂牛奶溶液的小试管中,37℃孵育,若有幼虫芽孢杆菌及其芽孢存在,此时牛乳发生凝固,接着在10min~20min内变清。7.5 犘犆犚检测7.5.1 核酸抽提7.5.1.1 幼虫芽孢杆菌培养物的核酸抽提取可疑菌落悬浮于50μL蒸馏水中,95℃,水浴15min,5000犵,离心5min,其上清液作为核酸模板。7.5.1.2 可疑病理物的核酸抽提将两只可疑患病幼虫于1mL无菌蒸馏水中匀质后,取该匀质液100μL加入到900μL无菌蒸馏水中混匀,再取100μL混悬液95℃,水浴15min,5000犵,离心5min,取上清液作为模板。7.5.1.3 芽孢的核酸抽提芽孢悬浮液4℃,6000犵,离心30min,弃上清液。沉淀物最大功率超声波处理5min,然后加入30μL10mmol/LTris·HCl1mmol/LEDTA溶液(pH8.0)。蜂蜜中的芽孢,用无菌蒸馏水透析后进行上述处理。也可将芽孢培养后再提取DNA,即:将可疑样品接种营养肉汤,37℃培养2h~24h,14500犵,离心5min,沉淀用无菌蒸馏水清洗两次,再用200μL的无菌蒸馏水悬浮。按照7.5.1.1煮沸法提取DNA。7.5.2 普通犘犆犚7.5.2.1 反应体系反应体系成分:10×PCR缓冲液5μL、25mmoL/L氯化镁5μL、25mmoL/LdNTP2μ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40pmol)各1.0μL、犜犪狇酶2.5U、DNA10μL,加水到50μL。设立标准菌株悬液按7.5.1.1抽提的核酸为模板作为阳性对照、健康虫体按7.5.1.2抽提的核酸为模板作为阴性对照、双蒸水为模板作为空白对照。3犛犖/犜1681—20117.5.2.2 反应条件95℃预变性10min,然后93℃60s、55℃30s、72℃60s,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4℃保存。7.5.3 巢式犘犆犚7.5.3.1 外侧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反应体系成分:10×PCR缓冲液5μL、25mmoL/L氯化镁5μL、25mmoL/LdNTP2μL、外部扩增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40pmol/L)各1.0μL、犜犪狇酶1.25U、芽孢提取的DNA模板10μL,加水到50μL。设立标准菌株悬液按7.5.1.1抽提的核酸为模板作为阳性对照、健康虫体按7.5.1.2抽提的核酸为模板作为阴性对照、双蒸水为模板作为空白对照。外侧扩增反应条件:94℃30s、69℃~59℃(每一个循环退火温度降低0.5℃的TouchdownPCR)30s、72℃45s,20个循环,然后94℃30s、59℃30s、72℃45s,2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4℃保存。7.5.3.2 内侧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反应体系成分:10×PCR缓冲液5μL、25mmoL/L氯化镁5μL、25mmoL/LdNTP2μL、内部扩增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40pmol/L)各1.0μL、犜犪狇酶1.25U、外部扩增反应产物(作为模板)1μL,加水到50μL。设立外侧扩增反应中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的扩增产物为相应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双蒸水为模板作为空白对照。内侧扩增反应条件:94℃30s、59℃30s、72℃45s,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4℃保存。7.5.4 电泳使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溴化乙锭终浓度为0.5μg/mL~1μg/mL,100V电泳约30min。采用凝胶成像分析仪进行扩增产物的分析。7.5.5 结果7.5.5.1 普通犘犆犚阳性对照扩增片段大小1106bp,阴性对照、空白对照无扩增产物。样品扩增片段大小与阳性对照一致即为阳性,若无扩增片段或扩增片段大小与阳性对照不符即为阴性。阳性片断应测序并与参考序列(参见附录D)进行比对。7.5.5.2 巢式犘犆犚阳性对照外部扩增片段大小为969bp、内部扩增片段大小为572bp,阴性对照、空白对照无扩增产物。样品两次扩增片段大小均与阳性对照一致即为阳性,若两次扩增片段大小均无扩增产物或与阳性对照不一致,即为阴性。阳性片断应测序并与参考序列(参见附录D)进行比对。4犛犖/犜1681—2011附 录 犃(资料性附录)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 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Americanfoulbroodofhoneybees)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幼虫类芽孢杆菌幼虫亚种,犘犪犲狀犻犫犪犮犻犾犾狌狊犾犪狉狏犪犲subsp.犾犪狉狏犪犲)引起的蜜蜂幼虫和蛹的一种细菌性、急性、毁灭性传染病。特征为病蜂的蜂盖子脾下陷、穿孔、封盖幼虫和大幼虫死亡等。本病最初发生于英国,后传到欧美各国,现全世界均有发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把此病列为检疫对象。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为幼虫芽孢杆菌,其营养细胞没有感染力,只有芽孢才能诱发疾病。一个感染的幼虫体内可产生10亿多个芽孢。其芽孢能抵抗热、消毒剂和干燥,90℃、100℃水中分别能活3h和13h,0.1%升汞、福尔马林溶液中分别能活5d和6h,在自然界中可生存35年以上。悬浮在蜂蜜中的芽孢阳光照射下能存活4周~6周。受幼虫芽孢杆菌污染的饲料、巢脾和花粉均可传播此病,内勤蜂在清理巢房和清除患病幼虫尸体时,把病菌带进蜜、粉房,通过饲喂将幼虫芽孢杆菌传给健康幼虫。用带菌的蜂蜜喂蜂或随意调换巢脾可促使此病在蜂群间传播。蜂场上的盗蜂及迷巢蜂也可传播本病。蜡螟、人和小蜂螨等传播美洲幼虫腐烂病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流行,潜伏期为7d左右,通常感染孵化24h左右的幼虫,其易感性随虫龄增长而下降,孵化53h后的幼虫就不再感染此病了。该病的发生与蜜蜂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