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这两首诗的正确读法,在诵读中熟悉三首诗,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二)情感目标: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创作背景。2.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四)教学难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五)课时安排:3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这节课,我们学习《石壕吏》,体味杜甫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二)走进作者:1、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2、写作背景杜甫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注意:逾戍妪咽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四)品读课文,分析中心:1、再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来源:学。科。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2、分析文章的中心。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来源:学科网ZXXK]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A、生分小组对话练习,B、师小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4)提问: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来源:Z.xx.k.Com](5)师小结: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只得也去应征。(6)赏析“独”字: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1.分组准备:4~6人一组。2.表演3.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六)欣赏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七)作业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写作背景“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二)预习检测:1、多音字:号háo重chóng长cháng转zhuǎn丧sāng厦shà2、生字:坳ào衾qīn庇bì兀wù(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词的正确读音。)2、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现实自己理想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祈盼广厦群童抢茅无可奈何大庇天下寒士长夜沾湿忧思不绝(四)合作探究:1.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卷”字更形象、更有力。(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秋风破屋)2.研读赏析第二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只有自己没有的时候才会去抢别人的东西。由此引发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实在太贫穷了)。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群童抱茅)3.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讨论明确:下雨(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夜雨湿屋)4.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1)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自由讨论)(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祈求广厦)(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五)精读品析:讨论:杜甫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讨论明确:因为他不光描写自己,更描写全天下的劳苦大众,他的诗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的痛苦不算什么,全社会的痛苦才是痛苦。正如前面所说,他的诗作里面浸透着血与泪,这也是诗人作为伟大诗人的根本所在。而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六)拓展延伸: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