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zwbkkj.hhxy51.com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俞俊锋【摘要】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消化道系统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而目前肠梗阻的诱因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最常见的是腹部的术后并发症,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重点所在,而目前早期的肠梗阻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从而导致诊断的遗漏,若由此发展可导致肠坏死、感染等病症,同时伴随着一些恶性症状,例如腹胀、呕吐、便秘等等,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而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目前肠梗阻治疗方法可知,其治疗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西医治疗以及中医治疗,前者主要是针对单纯的不完全肠梗阻进行治疗,而后者则通过中医养生和调节方法进行治疗,而中医学将肠梗阻又称为“关格”、“肠结”,其相关引发原因为饮食,劳倦,寒凝,热郁,湿阻,燥屎内结及虫聚等等。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综述,详细资料如下:1.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为:首先给病人进行禁食处理,然后对他们行胃管插入吸出胃中残留、废气以及积液,以达到减轻腹胀、降低肠内压力、减少肠内细菌和毒素吸收、改善肠壁血循环的目的,同时通过输液补充相关营养以及保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失衡,通过生长抑素类药物以减少肠道肠液分泌及解痉止痛药物缓解患者腹部疼痛,并进行必要的抗菌药物抗感染,后期可视病人情况,酌情选药。[1]。2.中医治疗方法2.1灌肠治疗灌肠是肠梗阻不通过手术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主要运用于其前期治疗,一般可以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进行治疗,其组方包含:大黄15g,芒硝10g,枳实15g,厚朴15g,炒莱菔子15g,桃仁9g以及赤芍15g,其中大黄需要最后放入,与芒硝的作用同为泻热通便,同时配合枳实、厚朴、莱菔子顺气消胀,桃仁、赤芍的活血润肠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灌肠主要以100mL的复方大承气汤配比7.5%的生理盐水进行操作,在灌入药剂后,需要保证药剂停留在肠内半小时左右。大黄的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等,其作用是通过刺激提升压力,从而促进肠道出现规律运动以及肠液分泌,保证病菌排除。芒硝的作用机理为降低水分吸收率,同时引发排泄,保证解痉效用[2]。2.2口服治疗口服治疗主要是针对麻痹性肠梗阻等问题进行针对治疗,而对于完全肠梗阻的病人应当需要保证病症有所缓解再进行治疗。有学者曾指出“热者寒之亦通、寒者热之亦通、虚则助之亦通、实则泄之亦通”,所以需要对症下药。例如病人是气结引发气滞,则需要以顺气消气为主,可以以玄明粉、莱菔子、乌药、香附、枳壳以及桃仁作为组方成分,而病人热结则因以攻下通里,即消结,主要可用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番泻叶、赤芍以及乌药作为组方成分进行治疗。也有人认为,通过西医治疗配合宽肠理气汤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疗效,后者的主要成分为党参12g,白术12g,赤芍12g,厚朴12g,桃仁12g,茯苓12g,甘草6g,青皮12g,陈皮9g,广木香12g,松壳12g,莱菔子30g,川贝母12g,黄芪12g,延胡索12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以及大黄6g[3]。2.3外敷治疗外敷治疗的方法非常简单,即通过外部的温度或药物刺激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影响和改善肠道蠕动情况,达到缓解或者消除肠梗阻的问题。例如以艾叶30g、防风30g、荆芥30g、红花30g、五灵脂15g、赤芍15g、五加皮12g、附子12g、乳香9g、没药9g、透骨草30g以及泽泻12g,通过白布进行包裹,然后以水蒸热,放置在病人腹部进行外敷,每次时间在20分钟左右,频率为3次/日[4]。3.总结虽然以上治疗方法均达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却缺乏一个明确的评定标准,而且很多难以与西医治疗形成统一配合的体系,因而在治疗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6]。其中中药口服配合西医治疗主要的问题在于应用的局限性,常用于手术引发的肠梗阻或者是肠梗阻的前期;而灌肠治疗仅用于治疗前期炎性肠梗阻,即各类原因导网址:zwbkkj.hhxy51.com致肠道发炎引发梗阻;另外外敷治疗效果不如前两者显著,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然后结合病人的病症进行谨慎用药,对于临床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方向。参考文献[1]张忠霞,于天英,高汉义,张学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7(14):3409-3410.[2]周岑,罗勇勇.中西医结合治疗66例肠梗阻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2,07(21):216-217.[3]陈清海.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0例[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01):36-37.[4]陈永国.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1(01):91-92.[5]殷响.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2,05(14):134-135.来源:中文报刊科技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