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 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0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专练10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提升)1.(2019陕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图A图B元朝疆域图(1330年)(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段边界是(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4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3分)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③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1分)【考点】北宋的建立、辽西夏域北宋的对峙、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交通和对外贸易(基础)2.(2020改编)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灌溉工程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巨大……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江南水网圩田技术发展很快……于是“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姜席堰位于钱塘江支流灵山江,由上堰(姜堰)、引水渠、下堰(席堰)及渠首分水闸等部分组成。(1)说说材料一中“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说明渠首分水闸的主要功能。【答案】(1)旱涝保收。(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3)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考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1)本题考查“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一中的“……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可见“灌溉工程”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2)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一“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安定;材料一“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材料一“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3)渠首分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故答案为:(1)旱涝保收。(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3)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基础)3.(2019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答案】(1)从平城迁到洛阳。(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析】【小题1】(1)据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可知,北魏都城地点从平城迁到洛阳。【小题2】(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这些是北魏迁都的原因。据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迁都,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小题3】(3)据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可知,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汉化措施,涉及面广,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答案为:(1)从平城迁到洛阳。(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基础)4.(2019湖北省咸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如图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1)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答案】(1)时间:公元前221年。制度:郡县制。(2)措施:统一文字。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考点】秦统一全国、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秦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其意义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1)时间:公元前221年。制度:郡县制。(2)措施:统一文字。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基础)5.(2019湖南常德)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二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材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统一国家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7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4分)【答案】(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行省制度、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西北边疆的巩固、科举制、八股取士【分析】本题实际考查我国古代历史中央集权的措施。(1)解答第一小问的关键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然后依据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提问直接,难度不大。(2)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答题时要注意限定词“元朝”和“清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答案,元朝可以从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方面入手;清朝可以从册封、设置机构等方面入手。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总结。(3)解答本题时要学会抓关键词,依据材料可知“明清”为第三帝国,据此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明清时期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政治机关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选官上则是八股取士。据此作答即可。答案:(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