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1.直称姓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3)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4)尊者对卑者称名。如“求,尔何如?”(5)在尊者面前,卑者用名互称。如“夫子何哂由也?”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苏轼为苏子瞻等。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1加的称号叫谥号。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例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6.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7.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8.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例如:称贾谊为贾太傅。9.称爵名《训俭示康》有“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一句,其中的“寇莱公”即寇准,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11.兼称例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2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作者对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对后两人先写与自己的关系,再称名和字。12.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辞: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辞: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辞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3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13.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例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例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等。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例如:贤弟(称年幼于自己的男性平辈或友人)。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例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4(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例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等。(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卿、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例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14.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5.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5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等。(4)年龄的称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例如: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孩提】摇指两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齿龆·龆龀(tiáochèn)】摇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有遗男,始龀。(《列子·愚公移山》)【总角·垂髫】摇指幼年。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豆蔻年华】摇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笄(jī)年】摇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束发·成童】摇指男子十五岁。例如: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冠·加冠·弱冠】摇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而立之年】摇三十岁。6【不惑之年】摇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摇五十岁。【花甲·花甲子】摇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耆(qí)艾】摇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以耆艾代称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古稀】摇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耄(mào)耋】摇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期(qī)颐】摇一百岁。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二、古代官职名称【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7【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8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比较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如司马迁做过太史令。【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9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10【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促织》:“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三、官职的任免升降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11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