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的税收政策选择姓名:贾丹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财政学指导教师:尹音频20060401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的税收政策选择作者:贾丹丹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娄邵区域经济整合驱动力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娄邵地区在湖南中部的区住优势运步显现,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协调亟待增强.综合分析了娄邵地区自然条件、空间发展和产业结构等因素,认为娄邵区域经济整合驱动力主要源自于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整合的促进作用;中心城市雏形对区域经济整合聚集作用;≠型经济发展轴线对区域经济整合的驱动作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高级转变对区域经济整合的带动作用.2.会议论文贾大武新世纪山西农业区域经济的开发、协调及其竞争力研究——兼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崛起2006本文论述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下的山西经济及其农业、山西农业及省区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优化山西农业区域发展模式、打造生态大省、资源强省,使山西农业在资源型转型和生态补偿中实现新的转机以及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集约持续发展模式。3.期刊论文林凌.刘世庆.LINLing.LIUShi-qing中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21(3)继9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后,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板块:中部,正在不声不响中崛起,1999年,其许多重要经济指标已接近东南沿海90年代中期的水平,预示着中部经济已完全从中西部板块中脱颖而出并开始进入起飞的前夜.这种新的区域经济格局要求我们制定针对三个不同板块的区域发展政策,一是继续加强东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二是促进中部地区尽快实现起飞的政策,三是最近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4.学位论文吴晓玲试论迁都对中部崛起的影响2006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就目前来看,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态势。继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发展战略”与1999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2002年底国家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开发的西部范围扩大已经打破原有的地带划分,振兴东北又使东北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当中。“三大地带”的格局实际上已变为“四极格局”,即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相比较而言,中部六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塌陷”之势。“中部崛起”也因而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心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首都北京作为拥有上千万人口并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特大城市,城市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等问题愈来愈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激化,不仅仅归结于自然环境因素,更多的是人类在局部空间内超负荷进行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结果。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仅限于北京内部是行不通的,必须从更大尺度上来调整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格局。将首都功能迁出北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过密”问题。如果能将首都迁到中部地区,既能为北京“减压”,又能通过新都的建设及其所特有的政府功能促进中部地区发展。本文在分析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中部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首都功能的考证,试图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古今中外通过迁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实证,论述迁都对中部崛起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一、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滞后,总体产业能力和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部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这是中部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二、城镇化水平较低,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和载体,其经济的繁荣与发达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三、对外开放程度低,不仅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方面落后,更重要的是在引进资本、技术和经验上的不足制约了中部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塌陷”,在文化教育、科技状况、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方面也落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因为首都所特有的政府功能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其存在势必吸引众多经济功能的空间集聚。所以,迁都中部可以借助首都作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和管理中枢的特殊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从而最大限度地将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发挥出来,通过其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本文针对中部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了迁都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迁都中部,平地起新城,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定拉动内需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地区消费,促进中部发展;(2)新都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凭借其特有的政府功能,协调、优化配置中部各省现有资源,构建像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那样以中心城市为集核的城市群,提升中部地区的整体竞争力;(3)中部六省借迁都之机,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促使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速中部工业化进程,提高总体产业能力和效益;(4)迁都对中部地区所造成的外部效应,将会改善中部地区的要素投入状况,增加外部资本及人才的流入量;(5)迁都中部,将会促进中部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中部地区文化建设续写新的篇章。总之,迁都一方面可以促进中部崛起、为北京“减压”,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目前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可谓一举三得。5.会议论文陈栋生努力走出中部崛起的新路子2005区域经济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较快发展的前提。作为自然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故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五统筹”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6.学位论文游丽“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作用研究2006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中部的定位和走向再次引起关注,东部与中部差距急剧扩大,中部已成为投资增长的“锅底”。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大省,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湖北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其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总体竞争力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众多高校的中国腹地中心身份不符。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运用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阐述“中部崛起”大背景下,湖北崛起的战略选择。从湖北民营企业的战略重要性、东西部合作、发展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县域民营经济的繁荣、农业经济产业化等方面,论述了“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经济理论阐述,第二章全面的介绍和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第三章对湖北崛起的优势地位和湖北民营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中部崛起”战略对于湖北民营经济的作用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一章针对湖北的现状和湖北民营经济,对湖北经济的崛起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章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增长理论进行了阐述,重点对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增长极理论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实际运用和积极意义。第二章全面阐述“中部崛起”战略,详细分析了“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背景、重大意义、总体思路、重点布局、战略重点以及发展民营经济对于中部崛起的意义。第三章运用增长极理论论述了湖北成为“增长极”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对湖北的优势地位和湖北民营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将湖北的经济现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行了比较,从而进一步论述了发展民营经济对于湖北崛起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从湖北民营企业的战略重要性、东西部合作、发展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产业化等方面,对“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第五章针对湖北省和湖北民营经济的现状,对于湖北崛起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制定中部发展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规范政府职能、构建武汉城市圈、健全人才保障体系。7.会议论文梁亚莉中部崛起的战略路径2005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今天,“促进中部崛起”已成为国家战略,如何从自身的省情和比较优势出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路径,就成为中部六省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中部崛起的突出制约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等中部六省,国土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2年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GDP23501亿元,占全国的20%,是我国人口、资源、经济较为密集的区域。8.会议论文李新安中部崛起的集群式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及政策研究2006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集群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集群式创新,能够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创新水平,进而有助于促进中部地区的顺利崛起。9.学位论文储祥好基于后发优势的我国中部崛起研究2006区域差异是一国(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积累了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造成较大的区域发展差异.中部地区在我国整体区域布局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并且差距不断扩大.促进中部崛起,是党和国家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入研究中部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尽快缩小与东部差距,从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区域后发优势为主线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崛起问题,旨在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分析,探讨中部地区以时间上的压缩和幅度上的跨越实现经济追赶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我国中部地区因发展基础、政策条件、体制环境、要素流动、经济结构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也不能成为研究中部后发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我国中部地区要实现对东部地区的经济追赶和超越,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差距来缩小差距.中部地区在推动自身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因其后起地位反而拥有了某些对这一进程产生潜在积极作用的特殊因素,这种潜在的积极因素既不是先发区域同样可以拥有的,也不是中部地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这种后发优势是由于存在着技术引进创新、资本溢出流动、制度模仿变迁、结构调整优化等潜在作用而形成的.潜在的区域后发优势的实现结果就是区域后发利益,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后发利益,它总是由后发利益递增转向后发利益递减.因此,中部地区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同时,还必须适时地进行发展动力转换,更加注重消化提高和自主创新,实行由追赶、经赶超、到领跑的战略选择,有效避免后发优势陷阱,从而实现后来居上.尽管在理论上中部地区具备有利于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但如何将其变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推动力呢?区域后发优势只是对于后进性在积极意义上的理解,只是为后发区域奋起直追、加速发展提供了一种机遇或可能,并非是自发性的,也不是后发区域已经实现的.它是一种潜在的优势,需要进行现实转化才能获得.要使中部地区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利益,取决于对外开放水平、体制机制兼容、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形成和政府有限替代等众多条件的支持,以及这些要素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有效组合.也就是说,中部后发优势的实现,需要通过扩大开放把先发区域的成熟技术和先进管理拿来为我所用;需要把握有效制度安排的实现机制,使移植的制度与原有体制机制相融合而产生协同效应;需要具备将知识和管理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