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都镇中小陈玲芳教学流程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重难点5、教法与学法6、教学策略与方法7、板书设计8、教学预设效果说教材本课是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是前一课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探究的承接,也是后几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探究的前奏,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是观察物质混合后,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基本和前一课相似,也是由“观察物质变化前的特征—混合活动—观察物质变化的特征”构成。有所不同的是,小苏打和白醋在混合的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本课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特殊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的概念也基本掌握,这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自主实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今天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它的特点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过程与方法:明确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重难点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的过程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苏打、白醋、玻璃杯、蜡烛、火柴、细木条、匙若干个等力图优化课堂教学,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法学法人们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让课堂教学高效而又符合学情,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观察现象,再由师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教学策略与方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名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科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为此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能力,把本课的教学分成了以下几个部分。淀粉和碘酒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粉末状晶体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预测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讨论: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请设计自己的方案。B、怎样混合,混合的数量是多少?实验步骤:1.保持安静小心地将小苏打倒入装有醋的玻璃瓶中,马上盖好盖子。2.全神贯注观察变化(看、听)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3.用手触摸玻璃瓶外壁先摸上部,再摸下部。4.把玻璃瓶放回原处摆整齐后再分组汇报。请注意在这个实验中,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好,要根据你们的材料来选择合适的量,还要注意小苏打和白醋一定要留一点与混合后来对比。然后马上盖上一块玻璃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冒出了气泡,有“嘶嘶”声产生了气体。玻璃杯外壁有点凉。瓶底部有白色粉末,还有无色透明的液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实验实验一:往实验杯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这和把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一个空瓶子里情况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燃烧的细木条熄灭了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实验二:像倒水一样,把这种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有什么现象呢?蜡烛上的火熄灭了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讨论这种气体比空气重还是轻。重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能知道这种气体的什么特点?不支持燃烧比空气要重虽然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能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但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小结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2.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生产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请课后收集生活中还有哪些二氧化碳的例子。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请把混合前与混合后的进行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认为留下的是什么物质?请课外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