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及情景模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及情景模拟——以浙江省遂昌县为例姓名:彭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吴宇哲20090501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及情景模拟——以浙江省遂昌县为例作者:彭毅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蔡信莲.丁昌丽.杜洁探讨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魅力中国2010,(5)土地利用是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这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河南固始县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对县区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2.会议论文杨勇基于GIS的西安市城镇扩展研究2008城镇化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是人类对土地利用作用的重要方式,城市化是区域土地演化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扩展对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对城市扩展的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但是我国的城市还处于不断地扩张中,其扩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地形、地质结构及水文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城市的扩张途径及城市的形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为城镇扩展研究提供了实时、快速的研究方法和途径。3.学位论文于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以广东省汕尾市为例2007众所周知,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而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又是一致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是统筹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措施,是协调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防止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的有效途径,更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资源、人口、环境不能统筹协调的问题,这也给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更高要求。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例研究,能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协调提供发展思路,保证区域内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论文在借阅大量有关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协调方面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以广东省汕尾市为例进行了探讨。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从当前土地利用的背景和发展形势出发,论述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通过对国内外在区域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实地调查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2)对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区域、土地、土地利用的内涵进行详细论述。(3)在对汕尾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采用“z变量平均数”的方法对区域内各地经济实力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汕尾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同时,指出了汕尾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4)对汕尾市发展战略及汕尾市土地利用中重要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汕尾市土地利用战略方针制定出了汕尾市土地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类模型的综合最终确定了汕尾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战略方案、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以及规划指标落实的具体实施措施。(5)利用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的分层聚类((Cluster)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汕尾市分成五个区包括粮食重点生产区、一般农业生产区、林业生态重点保护区、城镇重点优化开发区、土地利用开发潜力区。同时,分别制定了各功能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6)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统筹协调的深入研究相应地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统筹协调的合理化建议。(7)对汕尾市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使得研究所确定的土地利用指标能够有较好的制度保障作为实施基础。4.期刊论文王翠华.冉瑞平.WANGCui-hua.RANRui-ping区域土地循环利用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湖南农业科学2009,(12)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采用AHP法和实证研究法构建区域土地循环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四川省土地循环利用的总体趋势处于上升阶段.障碍因素诊断分析结果认为,实现四川省土地循环利用的重点在于提高土地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水平.5.学位论文张军辉基于遥感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2008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进行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多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的规律,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与机制,从而调节人类的各种活动,合理规划与利用土地,并实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区域土地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和管理,这需要探讨在区域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中应用使用新技术、新方法。遥感技术,能提供多时相、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这些实时有效的遥感信息可以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区域土地的变化。白洋淀是我国的重要湿地,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白洋淀地区的土地矛盾日益显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动态监测,能很好的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状况,为今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本文通过解译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获得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和土地利用程度,分析了环白洋淀地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计算了环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其变化,分析了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机制,具体结论如下:(1)1990年-2007年,环白洋淀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了12086.70hm2,水域面积减少了8068.23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了6802.43hm2,在各地类中耕地减少量最大,建设用地增加了26065.25hm2,林地面积增加了1767.27hm2,草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是主要变化类型。(2)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发现:环白洋淀地区1990年-2000年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年递减率分别为0.46%、1.60%和4.74%,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的年递增率分别为2.82%、1.21%和8.92%,2000年-2007年耕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年递减率分别为0.31%、1.40%、2.85和6.32%,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年递增率分别为1.53%和1.07%。除未利用地外,第二阶段的年变化率均小于第一阶段,总体来说,环白洋淀地区17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比较快。(3)就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来说,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7年两个时段各用地类型的区域差异存在较大差别,总体来说,17年来环白洋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4)环白洋淀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分别为300.14、310.06和315.09,1990年到2000年间土地利用程度提高了9.9l,2000年到2007年间土地利用程度提高了5.03,1990年到2007年间土地利用程度提高了14.94,在研究期间该地区处于土地利用发展期。(5)1990-2007年间环白洋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量减少了4.3657亿元,相对于1990年的总价值量而言,减少了13.70%。水域面积的迅速减少是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6)影响环白洋淀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重要因素,降水量的减少是影响水域变化的重要因素。6.期刊论文陈保平.CHENBao-ping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以长江角洲无锡市滨湖区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5)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存储、兼容、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土地信息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工具之上,并在ComGIS组件Mapobject2.0平台支撑下进行设计和开发应用的.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与产业布局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对高强度开发下的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7.学位论文孙勇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以芜湖市为例20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呈现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扩张性与社会和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中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矛盾尤为明显。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利用率偏低、产出效率不高、功能配置不合理等缺陷。如何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有效的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供给的要求,成为了政府部门和研究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都市圈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国内化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也进入了都市圈主导发展的阶段,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竞相发展的格局。基于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发展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适时做出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然而,安徽省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走什么样的崛起之路成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了在中部崛起和安徽东向发展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典型示范意义的安徽省芜湖市作为研究的目标区域,试图通过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典型个案剖析,揭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驱动机制与外在影响因素,评价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做了回顾,指出了目前关于本选题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章还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分别从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界定、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内涵、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阿朗索竞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和评价,在前文所述理论的指导下,详细论述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动力和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在影响因素。本章认为,聚集经济效应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最大内在动力;人地关系、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市场、政府干预等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在第三章第四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选择中,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原则,构建了本文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指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政策选择的原则,即:坚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原则、统一规划原则、严格保护耕地原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等。本章在最后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集约利用的十一项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第四章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本章在介绍芜湖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前文论述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依据芜湖土地利用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探讨。同时,本章利用前文已经构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总体评价。最后,本章分别指出了芜湖市工业用地、开发区土地、农业用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同时,该章也对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的农用土地流转问题做了探讨。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得出了本研究的五个主要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的三项政策建议:做到规划先行,并培育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真正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聚集经济效应;注意处理好土地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大力推进国有土

1 / 1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