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0分时间: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这中间因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访谈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上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口述者呈现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欠完整、准确。B.口述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的原因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C.访谈者对口述者的历史叙述进行的文本整理过程就是访谈者主观处理的过程。D.口述者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两者的真实程度决定着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化程度。答案B解析“只是在口述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主观因素多”属于以偏概全,也有客观因素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交代口述历史研究目的之后,文章提出口述历史存在变形或失真的问题。B.文章主体从历史记忆、历史叙述、文本整理三个环节阐述历史失真的原因。C.文章分析制约口述历史真实的诸多因素,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D.文章写作的目的是减少口述历史的变形或失真,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的真实。答案C解析“提出了确保口述历史真实的方法”属于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口述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因此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心。B.访谈者对口述者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进行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会造成历史的失实。C.口述者如果有很高的语言造诣,对历史记忆的叙述就会完全避免史实的变形甚或失真。D.如果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历史叙述跟历史事实吻合,口述历史文本就与历史真实吻合。答案B解析A项,“保证历史记忆真实的因素是研究核心”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C项,影响历史记忆叙述的除了语言,还有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D项,访谈者在整理过程中的主观取舍也会让历史失实。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古之圣人”的态度是“”,“今之众人”的态度是“”。(2)李商隐的《锦瑟》中,“”的诗句借用庄子的典故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的诗句借用鲛人的典故表达了内心无限的伤感。(3)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句子是:“,。”答案(1)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2)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增长、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依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读书为乐的古风。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的。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B.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C.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D.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答案D解析文段中,画线语句共有两处错误:①从句子主干“书成为方式”可知,此句搭配不当;②“累积、增长、传承”语序不当,应为“累积、传承、增长”。据此,可判定答案为D项。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修养登龙术无可非议不可捉摸B.陶养敲门砖无可厚非难以估量C.修养登龙术无可厚非难以估量D.陶养敲门砖无可非议不可捉摸答案B解析陶养:陶冶培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根据“历经几千年”的语境,应为“陶养”。敲门砖: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登龙术:飞黄腾达、成名成家之术。根据语境,应选“敲门砖”。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由语境“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可知,应选“无可厚非”。不可捉摸:难以捉摸、揣测与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难以估量:很难估计,很难猜测,形容数目众多。由语境判断,应选“难以估量”。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B.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C.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D.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答案C解析题目中,“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与上句“生活方式”衔接更紧;“成为享受”与下句“读书之乐”衔接更紧。故答案选C项。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不仅在中国,①。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②,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他自己有一点点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即便是能说出缘故,③?参考答案①在西方这也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②如果你不告诉他作者是谁③那缘故就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吗解析第①处,前文说到很难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并且强调“不仅在中国”,那么此处就要填表达“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也有这样的问题”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②处,横线处所在句子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应填“与不告诉他作者是谁”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即便是能说出缘故”可知,横线处应该讨论“缘故”,而结合文段“诗歌难以评判好坏”的观点和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对“缘故”能否衡量诗歌好坏进行质疑的句子。据此可得出答案。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墙上书店”活动是今年4月从伊犁发起的,全疆现在共有16家书店参与到活动中。活动的捐款人在书店购买图书,将写有书名、价格等内容的便利贴贴在书店墙上。渴望读书却又买不起书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只要撕下便利贴就可以在书店免费领取这本书,进而分享读书的乐趣和拥有图书的喜悦。一位书店店主说:“我们书店开始‘墙上书店’公益活动已经有四五个月了,来献爱心的人很多,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来捐书,多的一天能有十来本。”可见,“墙上书店”活动深受爱书人的欢迎,相信不久后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圆读书人一个小小的梦。参考答案今年4月伊犁发起的“墙上书店”公益活动,响应者众多,前景乐观。解析本段属于记叙性语段,抓住语段中包含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本语段内容比较复杂,所以还应对其划分层次。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介绍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的捐款人在书店购买图书……多的一天能有十来本”为第二层,主要介绍响应者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最后一句为第三层,主要写对未来的展望。根据以上内容提炼要点,形成答案。四、作文立意训练(15分)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审题立意。传说在一个叫金井的地方,有一户临河的人家,一到枯水期就来一个南方人租住房屋。这个人究竟是来干什么的,谁也不知道。直到这个南方人年纪大了,也是最后一趟来此户人家时,他才告诉房东一个秘密,他来此是取金子的,金子就在门前河道里那块巨石上天然形成的小孔里,在枯水后才能取。将来他不来了,金子就由房东继承,也算是他对房东的一种报答。果然房东找到了这块巨石,连续两年取到了金子。可他嫌拿到的金子太少,就凿大了那个小孔。当年枯水期一来,小孔里满是淤泥,房东再无所获。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立意提示材料提供了一个寓言故事,要求根据故事谈启发或感悟。考生可以站在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个材料,比如站在个人层面,可以谈做人不可太贪心;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可以谈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站在国家层面,可以谈可持续发展,不可竭泽而渔……紧扣材料内涵,可有如下立意:①莫让贪心堵住了收获的泉眼。②知足常乐,善莫大焉。③贪念应摒弃,知足需常留。④拒绝贪婪,适度而为。⑤顺应规律,摒弃贪心。⑥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⑦贪念误人,行事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