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总论1.项目名称: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2.建设单位:吉林大学3.地址及邮编:吉林省长春市前卫路10号1300124.联系电话:0431-51674845.项目法人代表:周其凤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长春市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吉林大学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吉林大学中长期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吉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985工程”二期建设的文件等。7.“985工程”二期主要建设任务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的建设任务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部分。其中,重点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机制创新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吉林大学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立足校情,优化治理结构,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确定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吉林大学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将全面推进吉林大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承担建设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学院中,探索学2院主管教学,平台和基地组织科研的新型运行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及多学科的研究中心,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为此,学校将实施新一轮的人事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科提升、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方面,“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创新团队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和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吉林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并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团队,在二期建设期间,围绕创新平台和基地凝炼的重点研究方向,整合原有基地的学术梯队,遴选一批校级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对所建设的校级创新团队,通过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任务、创新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建设等多种途径进行完善和提升。各个创新团队要力争获得国家创新群体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成为国家和部级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力争进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吉林省拔尖人才工程”、“吉林省杰出青年支持计划”等部省级以上的各类人才计划。平台和基地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吉林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有效途径。吉林大学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从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等角度出发,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审核,最终确定了8个科技创新平台和5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在物质制备科学、汽车工程、高压科学与技术3个领域,建设成为3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超前性及国际化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建成国家实验室或大学研究院。在整合生物学、工程仿生、集成光电子学、东北资源与环境、计算与软件科学5个领域,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和整合原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应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将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中国边疆史地、经济分析与预测、法律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理论5个领域,重点建设综合型、开放式、国际化的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8、建设总投资及构成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总投资6.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亿元,申请地方政府共建资金1.5亿元,其它渠道资金0.6亿元。“985工程”二期建设经费主要用途为:平台和基地建设4.715亿元,队伍建设经费0.55亿元,条件支撑经费0.635亿元,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费0.2亿元。二、必要性与可行性1.项目背景情况(1)工作基础和水平吉林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东北地区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按照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新吉林大学先后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六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合校以来,吉林大学通过“985工程”一期和“211工程”的建设,4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985工程”二期的建设、为把学校逐步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现已具有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性的学科发展空间。学校现有学科总数234个,本科专业11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吉林省重点学科5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3个、硕士点234个。几年来,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对现有学科划分层次,实施滚动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学科创新;加强学科基地建设,促进标志性成果建设。重点建设学科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优势、特色学科得到提升,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学科的共同发展,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了发展壮大,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初步构筑起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需要的、体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师资队伍水平有所提高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工作为中心,坚持把学术梯队建设、师资队伍结构调整、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以及改革用人制度和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师59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专家组成员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终审专家9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863”项目专家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8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吉林省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803人。2000年以来,学校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青年教师比重相对稳定,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对学科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创造性人才不断涌现,一批能支撑各学科发展、代表学科前沿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群体正在形成。——巩固基础,加强应用,科研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基础研究的优势和特色,按照不同基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着眼于原始创新和理论突破,取得了若干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大力加强了应用与高新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科研基地建设,实验研究能力和装备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科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到位科研经费总量2003年达到2.8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达到2832万元。学校目前承担的科技项目2000多项。其中,国家项目400多项,省部级项目500多项。承担的项目中,“973”项目及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等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3项,国家“863”项目36项,国家攻关项目23项,国家能源重大专项3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学术论文总数2003年居全国高校第12位。据教育部2002年统计年报,2000年、2001年、2002年SCI、EI、ISTP收录论文总数分别为662篇、771篇、906篇;SCI收录论文数2000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高校前10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3年公布的数据,2002年学校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次列全国高校第7名,国内6论文被引用篇次列全国高校第13名。2002年、2003年连续在《science》发表了2篇论文。据《化学通报》2003年报导,吉林大学化学学科1981-2000年间,在SCI收录论文中他引频次超过50次的有19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2000年至2003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145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5项,获“神五”飞船火箭系统配套单位奖励1项。据教育部2002年统计年报,吉林大学获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技奖励数列全国高校第13位。2000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逐年稳步增加,专利授权数近三年累计100余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2000年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84项,获资助经费3077.07万元。其中,获经中央批准、由中国社科院组织实施的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教育部建国以来首次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经中宣部下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攻关项目1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由2000年的64.5万元逐年增加到2004年的184万元。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项目62项,省部级项目288项。2000年以来,共出版著作777部,发表论文6158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1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27篇,在一级学科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85篇,被CSSCI收录论文2600余篇,提交咨询报告133份。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获奖数量与上届相比增加了56%,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八,并弥补了上届评奖一等奖空缺的不足。获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1项,获市级奖78项。——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风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7生综合素质,加大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有4门课程被确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6门课程被确立为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49项,新出版教材120种,列入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35部,有8种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有9部教材入选全国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完成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0项,学校学生参加国内各类竞赛获奖378项。在校全日制学生数量为6.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为1.7万余人。我校培养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1.02%,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已有5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扩大开放,提高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学校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智力,成为我国高校中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最踊跃的大学之一。学校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点放在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上。不断拓展校际交流的范围和领域,逐步提高交往层次,坚持开展强强合作,加大合作力度,进一步发展与国外大学及企业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引智模式,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引智工作的效益;积极推进留学生工作的开展;注重发展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交流关系;立足服务,逐步完善派出工作、不断加强外

1 / 1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