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项目名称: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预期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1、系统梳理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澄清其历史源流,明确理论的含义、内容及相互关系,发展与创新肝脏象理论,探索脏象学说及中医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新模式。2、确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的主要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建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判别模式。3、阐释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生理调控机制,分析肝藏血与主疏泄间的关联网络。4、揭示从肝论治临床疗效产生的机制和规律。5、阐释肝藏血主疏泄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特异的功能区域、传导通路以及特异的反应状态,揭示肝藏血主疏泄的基本科学内涵。五年预期目标:1.阐明肝藏血主疏泄的基本含义、学说内容及两者间的关系。阐明肝藏血主疏泄的应用范围与原则。2.澄清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演变史,探索适合脏象学说及中医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新模式。3、编制健康人群调查量表,完成300例正常健康人四时八节的动态追踪调查研究;120例健康志愿者两种应激状态前后的比较研究。建立肝藏血主疏泄调控机体的状态判别模式,探讨肝藏血与主疏泄的内在调控机制及内在相关性。4、完成100只大鼠、20只树鼩四时八节的动态研究。5、完成100例月经规律的健康志愿者月经周期观测及应激反应测试。6、完成120例健康志愿者两种应激状态前后的比较研究。建立肝藏血主疏泄调控机体的状态判别模式,探讨肝藏血与主疏泄的内在调控机制及内在相关性。7、编制四种疾病的临床调查量表,完成每种疾病各800例以上的临床横断面调查;建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判别模式。8、完成临床观测与干预,五种疾病各300例;揭示五种疾病从肝论证的机制和证治规律。9、建立4-8种可反映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抑郁症等5种疾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判别方法。10、完成动物模型功能区神经元活性、血管反应性、肠敏感性、内分泌腺体反应性等功能测定、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化学物质的反馈作用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完成关键组织部位的基于测序技术的转录组(数字基因表达谱)、小RNA分析;完成不少于20个关键分子的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验证;完成关键分子相关调控网络的分析,揭示出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的共性分子网络。11、完成养血调肝方对抑郁症等5种疾病的反证及该方对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的共性分子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完成实质性肝损伤对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的共性分子网络影响的研究。12、完成相关各项数据分析及挖掘;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平台建设;建立基于熵理论分析方法与隐结构分析方法的应用规范。13、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0篇左右,其中SCI20篇左右,出版相关学术著作2部。14、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80名,博士后6名;形成多学科交叉、中青年为主的创新性研究梯队。三、研究方案1、以肝藏血主疏泄为核心的肝脏象理论研究本项目应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中医理论研究。即采用知识考古学等思想史研究思路与中医传统文献方法结合,系统梳理从先秦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历代中医及相关文献,以肝主疏泄为切入点,分析肝主疏泄及相关专题的对象形成、陈述方式、概念的扩散、主题策略的选择等内容,对文献中肝藏血主疏泄应含义及其诊治体系生成变化进行具体分析,以发现构成某一时期医学思想整体的深层结构——“知识型”或“基本信码”,也就是话语,根据话语的转变来分析肝藏血主疏泄应含义及其诊治体系的演变及背后的原因,以分析其形成和转变的历史;在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理论学术发展史的基础上,确立其理论内涵、应用范围与原则,论证其在脏象学说、脏腑辨证以及临床各科疾病诊治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学术分歧与争议。1.1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理论的知识考古学研究⑴话语构成分析:应用知识考古学,对文献中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研究单元进行话语构成分析,分别对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研究单元在辨证论治体系中进行对象形成、陈述方式、概念扩散、主题从属等话语构成的四要素分析。即:历代医学文献中肝藏血主疏泄对象的形成,也就是在诊治过程中应用肝藏血主疏泄疾病范围的确定、肝藏血主疏泄病症之间的划分方法;肝藏血主疏泄在诊治体系中陈述方式,即肝藏血主疏泄以什么方式、与哪些概念、以什么次序关系出现在诊治体系中;肝藏血主疏泄的界定,即在诊治体系中,在肝藏血主疏泄与肝藏血主疏泄等其它概念、学说的相互关系中,肝藏血主疏泄是怎样被界定的;肝藏血主疏泄的从属的主题,即肝藏血主疏泄是在论述什么问题时才出现。⑵话语转型分析:分析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研究单元知识型的断裂点,确定其话语形成系统的成分转换、话语形成体系特征性的关系转换、各种不同话语形成规则之间的转换、各种实证性之间的关系的转换。1.2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理论学术发展史的确立在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理论等的关系中确定肝藏血主疏泄的含义与应用范围、应用原则,并在肝藏血主疏泄临床适用范围改变的基础上确立其学术的演变史;阐明其所在诊治体系的构成要素、诊断和治疗原则、处方原则及其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是其转换的历史。1.3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内涵的确定在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理论学术发展史的基础上,确立其理论内涵、应用范围与原则,论证其在脏象学说、脏腑辨证以及临床各科疾病诊治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学术分歧与争议。2、生理状态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2.1依据现代文献提取的信息,编制半开放式健康人群调查他评量表。遵循临床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相关各项要求,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在全国多家医院的体检中心、学校及社区,开展体检无器质性病变中青年人群300例(男:女=1:1)动态追踪调查,分别在一年四时八节(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分时间段从躯体症状、情绪、生活质量、生活事件、相关指标(生命特征、体质体能、血常规、一滴血、虹膜仪、脉象仪、舌象仪、面色分析仪、神经递质、退黑素等)及一般情况等信息,建立数据库。2.2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的关联性;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性;以及随季节变化的动态规律。2.3应用隐结构模型对调查数据库进行多维样本聚类分析,由计算机自动搜索对调查人群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与肝藏血主疏泄状态相关的人群,而后提取该人群的特征性症状与指标,建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状态的判别模型。2.4动物四时八节的动态观测选取W大鼠100只,树鼩20只,根据北京市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提供。2011年1月-2016年1月5年的四时八节的气候参数:包括日照百分数、平均温度、日温差、平均气压、日降水量、平均风力、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共8项。分别选取四时八节(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八个时间点,动态观察动物的表征,进行褪黑素、神经递质等多项指标的检测,建立数据库,描述动物四时八节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曲线,提取动物状态的核心指标,建立动态变化判别模式,分析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时间节律的相关性。3、健康志愿者应激状态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3.1妇女月经周期应激研究:选取月经规律的健康志愿者100人,连续观测其三个月经周期的情绪、躯体症状以及一般性指标的变化,并与月经期、黄体期、月经后期分别进行应激状态测试,主要进行心理认知测试,检测多导脑电等指标,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探索月经周期中肝藏血状态变化与疏泄功能的相关性,并总结肝藏血主疏泄异常状态下应激变化规律,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内在机制。3.2健康志愿者应激刺激前后不同状态与肝藏血主疏泄关系的研究:选取120例(男:女=1:1)健康志愿者,采用情绪图片、面孔、音乐、声音、文字和影片等刺激材料,根据研究需要控制其情绪类型以及愉悦度和唤醒度水平。通过自我回忆、材料刺激、社会交互作用等诱发手段使被试处于一定情绪状态。在情绪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向上和向下情绪调节、情绪分类、内隐情绪任务、快速呈现、视觉掩蔽、线索-靶范式、情感启动范式、延迟反应任务、n-back等经典的实验范式中,综合运用行为学测试、生理多导仪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手段,从反应时、正确率、ERP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脑区激活以及脑功能联结等多个方面分析肝脏在情绪产生、调节和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中的地位及相应心理、生理机制。给予志愿者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任务负荷,通过主观报告、问卷调查和客观评分确定和划分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进行运动前后心理量表评测、视力系统测定、脑电图、脑血流图、肝血流图的检测,以及微循环系统指标的检测,探讨运动前后肝藏血功能的调节机制。并分析藏血与疏泄之间的相关性。4、信息学管理系统及分析方法研究4.1编写数据库程序,应用现代信息管理学方法,根据研究中文献、临床、实验各项研究数据的特点,编制关联数据库,对相关信息进行统一规范、标示及编码,从而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录入平台。4.2针对研究目标及相关研究数据的特点,进行算法研究,完善基于熵理论的数据分析方法及隐结构模型的分析方法,并编写为软件开展网络化运行,为整体项目搭建数据分析平台。4.3应用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对四种疾病的临床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提取与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病证结合下宏观表现与微观表现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4.4应用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对四种疾病提取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病证结合下动物模型的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进行分析,提取其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动物模型的判别模式。4.5对项目组脏象研究的各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炼肝藏血主疏泄的共性生物学基础。4.6应用信息平台对各项研究进行实时录入、盲法核对及质量监控。5、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的研究5.1流行病学调查5.1.1编制调查表。由专家组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充分考虑可行性及有效性,设计抑郁症(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并进行预调查,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研究用调查表。5.1.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编制的调查表,对符合上述疾病诊断和纳入标准的患者开展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个人信息、躯体症状、情绪精神症状、舌象、脉象,并对部分患者进行相关微观指标检测。5.1.3资料整理与分析。建立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库,对资料进行逻辑检查和处理;运用方差分析、Logist回归分析等方法,确立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异常的主要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异常状态的判别模式。5.2临床疗效研究5.2.1从肝论治抑郁症(轻中度)临床疗效。①病例选择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的抑郁症发作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肝气郁证、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方药对证组(自拟方舒郁)、方药次对证组(自拟方舒郁加减)。③疗程及随访疗程8周,对治疗后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是否复发。④临床疗效评定方法于治疗前、治疗1w、2w、4w、6w、8w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疾病严重程度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表、副反应量表进行疗效及副反应评定。5.2.2从肝论治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临床疗效。①病例选择符合西医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肝气逆证、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方药对证组(自拟方白香丹)、方药次对证组(自拟方白香丹加减)。③疗程及随访疗程2个月经周期,对治疗后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治疗后进行远期随访,观察是否复发。④临床疗效评定方法采用《症状严重程度每日报告》、《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医生记录表》、副反应量表进行疗效和副反应评定。5.3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5.3.1临床研究①脑功能区定位研究小样本选取健康志愿者,抑郁症(轻中度)肝气郁证患、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患者,采用BLOD-fMRI技术,观察上述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相关脑区(激活、抑制)的位点及其数目、强度,并与对照组比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