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书可以让读者知道,那些有心计的人是怎样处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并且对他们所采用的心理策略进行分析说明。出入意料的是,这些小小的心理策略往往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保尔·里奇是《芝加哥日报》的著名记者。此时,他正坐在胡佛的专车上,并且还和胡佛在同一节车厢。现在,他感到十分烦恼。他紧紧地跟着胡佛,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采访这位著名人物的绝佳机会,眼看着这个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绝好的机会就要过去了,他却一无所获,因为胡佛根本不想开口。有好几次,里奇都把话题扯到了胡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上,想调动起他谈话的积极性。可胡佛那双机灵、暗蓝色的眼睛告诉他,他的努力是徒劳的,胡佛对此根本不感兴趣。此时的里奇面临着一个每个人都曾遇到过的难题:他想给一个比他年长,而且位高权重的知名人士留一个好印象,可这位知名人士对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冷淡得很。在这种状况下,里奇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胡佛注意到自己呢?就在他束手无策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用到的心理策略:对内行故意发表一些外行的错误看法,以此引发被采访人反驳的兴趣。里奇说:“正当我想要彻底放弃时,上帝保佑,我对一件事发表了一些明显错误的看法,而胡佛对这件事是很内行的。“当时火车正行经内华达州。我望着窗外那些寂静而凄凉的荒地和远处烟雾弥漫的群山说:‘上帝!没想到内华达州还在用锄头和铲子人工垦殖呢。’’“听了我的这些话,胡佛马上接着我的话说:‘近代以来,那些旧式的、毫无目的的开垦早就被先进的机械方法替代了。’就这样,他几乎用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跟我聊有关垦殖的事情,他越说越高兴,后来还跟我说起石油、航空、邮递等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胡佛是当时世界上地位最显赫的人物之一,他作为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到巴罗·阿尔托作巡回演讲。不知有多少重要的客人在他的专车里盼望能与他交谈,以引起他的注意,可他却与从未谋面的里奇神采飞扬地聊了将近两个小时。里奇成功了,通过这次谈话,他给胡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里奇能赢得这次机会,不是靠他所表现出来的聪明,与此相反,正是由于他表现了自己学识不足的一面,才让胡佛有了一个指出他错误的机会。在无形中,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里奇的这个策略为何会对胡佛如此有效呢?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事实上,里奇当时运用的这个策略只是那些交际高手在与别人相处时所运用的最普通不过的方法而已。在本书中,我们将对众多人际关系中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心理策略。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莫罗是怎样通过提出一些小问题而使众多知名人士对他恩宠有加的;胡佛是怎样通过假装熟练使用打字机而开启他毕生的事业之门的;西奥多·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对一些人们经常忽略的细节加以重视,而使一名素不相识的人转变为他最狂热的支持者的。诸如此类的案例可以让我们明白,那些世界上最耀眼的大人物们是如何成功地应对那些我们时常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在所有人际关系的案例中,我们都能找出一个能够直接运用的、卓有成效的心理策略。我们想让你从这本书中明白这些心理策略有多么重要,以及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心理策略,将会给你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怎样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将解答那个被无数人问了多次的问题:“成功人士与我们有何不同?”在人际交往中,越是成功人士越是谨慎。他们能够时刻注意那些人们不曾留意的细节。他们明白,自己想要成功,就要在别人身上多下工夫才行。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才华横溢,思想活跃,做事勤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他们通常不愿意为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而多费精力。正因如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才会受制于人。所以,查尔斯·什瓦普能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被人冠以“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的称号决非偶然;罗斯福是公认的“私人交际专家”;欧文·扬可以对别人的各种困难了如指掌;亨利·福特以能了解他人的需求而闻名,这些都并非出自偶然。这些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处世的最主要技巧之一就是:洞察人的心理和本性,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小技巧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大问题。在本书中,这种技巧被称为“心理操纵术”。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心理操纵术”都不是很复杂。但是,人们通常以为掌握这些心理策略十分神秘,以致于没人能通俗地解释这种策略。实际上,就连那些领袖人物自己也说不清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感化别人的能力是怎样一回事。对于领袖人物来说,他们会比平常人更仔细地观察他人;对于许多关于人性的知识,他们也十分了解。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善干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可通常来说,在人际交往中,虽然他们总会运用这些心理策略,虽然他们对这些心理策略可能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些似乎都是再自然不过的!因此,一般来讲,他们并不能很轻易地就将他们所应用的心理策略清楚地描述出来。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明白连许多领袖人物的秘书也成为领袖人物的原因——日积月累,他们也能自如地运用那些高超的交际方法。塞缪尔·因撒尔是托马斯·爱迪生的秘书;约翰·拉斯可普是皮蓬的秘书;安德鲁·卡内基是托马斯·斯科特的秘书;乔治·科特刘是西奥多·罗斯福的秘书;帕林杰是约翰·帕坦森的秘书;詹姆士·辛普森是玛希尔·菲尔特的秘书等,他们在日后所取得的杰出业绩是与他们给领袖人物做秘书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几百名政界的风云人物都是从担任领袖人物的秘书开始自己毕生的事业的。通过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机会,他们领悟了有效运用“心理操纵术”的方法。本书将对这些领袖人物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操纵术”详加分析。这些“心理操纵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应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见的人和事。第1章让他人喜欢自己的心理策略请求他人帮个小忙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安德鲁·卡内基在其事业起步时,都运用过一些巧妙的心理策略。创业初期,他们都面临着一种普遍性的困难:有的人反对他们的计划。卡内基事业受阻,因为他的一个合作伙伴突然撤出了;而富兰克林则碰到了一个喜欢和他作对的人。可他们几乎是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将那些困难一一克服。那么,他们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他们自己就兴致盎然地描述过这些事情的详细情形。几乎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富兰克林就成功地让一个对手转变为他终生的朋友。那时的富兰克林还很年轻,他在费城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在州议会的复选中,他被推举为宾夕法尼亚议会下院的书记员。可就在这最紧要的关头,却出现了危机。一个新当选的议员在正式选举之前为难他,那位议员公开发表了一篇反对演说,演说篇幅很长,措辞尖锐,在那位议员眼里,富兰克林简直一文不值。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状况,富兰克林真的有点手足无措了。他该怎么做呢?之后,他告诉我们说:“坦白讲,这位新议员提出了他的反对意见后,我挺生气,可对方是一位十分有名望、有修养、有才识的绅士,他加入议院后,他杰出的才能也使得他的地位十分重要。当然,当时我并不想为了博得他的好感而在他面前装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那次演讲后,我运用了另外一种更恰当、更有效的方法。“我听说他收藏了几部十分名贵而罕见的书,于是,我就给他写了一封短信,表示我十分想读一读这些珍贵的书籍,希望他能答应我的恳求,让我得以饱览他那些珍贵的书籍。他一接到我的信,就马上把书送过来了,一个星期后,我准时送还了那些书籍,还附了一封十分热情的信,表达了我对他的衷心感谢。“后来,我们在议院偶尔碰面,他竟然很主动跟我打招呼(以前他根本不和我说话),而且十分客气。临别之时,他答应我会尽他所能地帮助我。于是,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实际上,富兰克林自己也对这一心理策略所产生的如此有效的作用而感到惊讶。我们再来看看安德鲁·卡内基的故事。安德鲁·卡内基博闻强识,他运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他的一个居心不良的伙伴。也许,他就是在富兰克林的自传中学到这个方法的呢!卡内基的副手派伯中校是一位有些古怪、有些可爱的人。在一个关键时刻,中校竟然想背叛卡内基。那时,他们正准备在圣路易斯的某个地方为公司刚修好的一座桥征收税款。在这关键时刻,中校却突然想家了,他头脑一热,就想搭夜班车马上回匹兹堡。眼看着卡内基的计划就要毁于中校的心血来潮的行为之下了。在这关键时刻,卡内基灵光一闪:他没有乞求中校留下,帮他把这件事办好。相反,他不动声色地和中校谈起了另一个话题。平时,他就注意到,中校特别喜欢名马。于是,卡内基就对中校说,以前他听人说过,圣路易斯专门产名马,因此一直以来,他都想给他的姐妹买匹好马,以供她们驾车,所以,他请求中校帮他挑匹好马,暂时不要急着回家。听了卡内基的话,这位可爱的派伯中校果然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了。卡内基自己写道:“鱼儿果然为这个香饵所诱„„我们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我们应做的工作,派伯也完成了他的光荣使命。”卡内基就是这样让这位中校答应留在他身边,还没有一点抱怨的情绪。在这一点上,卡内基同富兰克林一样,通过向对方乞求一些小小的帮助,获得了自己事业的成功。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当他人拜托自己帮个小忙时,自己通常会十分高兴,特别是当他人所恳求的东西又恰恰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时,尤其会感到高兴,人就是这样。这个策略看起来十分巧妙又十分简单,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十分恰当地运用这种技巧。从上面的两则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与卡内基所运用的这个策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正是因为这种策略契合了存在于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潜在的需要,它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种潜在的需要是如何在富兰克林和他的对手的关系上发挥作用的。为何那位议员能在瞬间改变对富兰克林的看法呢?是什么东西在促使他迅速消除愤怒,培养起与富兰克林的友情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富兰克林通过向那位实力派议员借书这一小小举动,已经在向他人暗示自己十分推崇这位议员,他主动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从而抬高了对方。这样,那位议员就好比高高在上的施主,而富兰克林则是乞求他给点帮助的人。这种策略使人感觉到自己在受他人的尊重,在他人心中,自己是很重要的。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便是:富兰克林通过这个策略激发了他人的自尊心(Ego)。在拉丁文中,“Ego”是“我”的意思。心理学家用它来解释我们“自己”所拥有的“观点”。这是人们判断自我重要性的一个基本依据,是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总体衡量。说得形象点儿,这是我们在审视自己时为自己画的一幅自画像。维护“自尊心”的欲望是人类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欲望。当我们向他人提出一些恰好与其意见一致的意见或建议时,我们就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因为我们满足了他人这种维护“自尊心”的心理需要。因此,帮助他人维护“自尊心”是获得他人好感的最佳策略。这种策略实行起来十分容易,上文提到富兰克林与卡内基所运用的就是这种策略:在既让他人十分满意,但又不会很麻烦他人的情况下,主动乞求他人的帮助。维护他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当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人时,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就能让他人很感激地接受,我们会感到十分快乐。另外的一种情形是:我们反而不想见那些给予自己太多恩惠的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在我们帮助他人时,我们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而在我们接受他人太多恩惠时,在无形中,我们的“自尊心”就受到了伤害。当然,这种解释并不适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贴行为——那些出于对我们表示尊敬的,并不需要我们回报的行为。因为这种殷勤的行为恰恰就表示了我们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我们不但不会为此而感到痛苦,反而会感到愉快。所以,如果想聪明地让对方快乐,赢得他人的好感,就应该不时地这样殷勤地关心他人。但是,如果你过分地帮助他人,让他人觉得他自己十分软弱,引发其自卑的情绪,就会让他人陷入一种觉得自己“没有能耐”的苦恼之中。如果他在这种苦恼中过于痛苦,就会把自己苦恼的原因推罪给帮助他的人身上,反而对帮助他的人心生怨言,以“怨”报德。这种过分帮助的行为就有点愚蠢了。著名记者福勒敦交际很广,他曾说过,那些得到他帮助最多的人才是他最大的敌人。所以,明智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人们应该以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去帮助他人。这样既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又强烈地刺激了他,让他从心底里对你十分感激,希望自己也能有帮上你忙的一天,以报答你对他的恩惠。聪明人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他人的帮助,以满足他人那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