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四现代世界分期20世纪以来至二战前二战后至今政治①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③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①二战后,形成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②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国家的联合、日本经济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展开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③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①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为了发展经济和巩固工农联盟,1921年,苏俄(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③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于1936年形成。(2)罗斯福新政: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重创了资本主义经济。②为了迅速摆脱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实施(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均未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等。(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新政”,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成。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文化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论的提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苏联文学高度繁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并得到发展艺术20世纪初,印象派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美术出现现代主义美术发展;影视艺术得到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第11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试说明命题角度备考指导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2017·江苏单科,17)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及影响1.梳理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十月革命的历程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掌握其内容、特点和影响3.注重将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概括归纳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三种模式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2016·江苏单科,19)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2015·江苏单科,19)斯大林模式下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018·江苏单科,18)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意义考点一十月革命核心词: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社会主义革命1.原因(1)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2)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3)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2.一大文件:《四月提纲》。3.两阶段、四事件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4.三变化: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考点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核心词: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固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体制。(2)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3)评价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考点三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核心词: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①农业: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②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①实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场的经营自主权;②以工业改革为重点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调整所有制结构;③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评价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政治改革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考向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和意义视角1以《四月提纲》为切入点,考查俄国革命的任务和特点【考题1】(2017·江苏单科,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关联主干《四月提纲》寻找题眼“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错点诊断“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答案C视角2从概念内涵角度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题2】(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关联主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寻找题眼从题干材料“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可知应是指俄国十月革命,即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错点诊断二月革命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政权落入了资产阶级手中;“四月提纲”发表时,掌握政权的仍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均与题目信息“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不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于1918年,此时的苏维埃政权早已建立,与题目信息“苏维埃组织将建立”不符答案C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对十月革命考查较多,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过程、领导者及斗争对象、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巩固等。从能力考查角度看,从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考查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等,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也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把握十月革命的进程,从新史观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理解十月革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凸显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除此之外,尤其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特点:(1)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革命道路:革命由中心城市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考向二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视角1以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切入点,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考题1】(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关联主干“斯大林模式”寻找题眼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错点诊断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视角2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特点【考题2】(2018·江苏单科,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关联主干赫鲁晓夫改革寻找题眼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错点诊断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答案C视角3综合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考题3】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史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①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史料二1930—1940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家、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②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摘编自《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有何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第一步审设问目标途径1.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及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据史料2.“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