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小结1.古诗文名句填写。(7分)(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2)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___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峨眉山月歌》中抒写峨眉山月色,即写月映清江之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中告诉我们,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轻捷.(jié)倜傥.(dǎng)和蔼.(ǎi)人声鼎.沸(dǐng)B.拼凑.(còu)倘.若(tǎng)盔.甲(kuī)人迹罕.至(hǎn)C.惭愧.(kuì)绽.开(zhàn)争执.(zhì)花团锦簇.(cù)D.感慨.(gǎi)搓捻.(niǎn)悔.恨(huì)恍.然大悟(huǎng)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2分)A.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B.“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B.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C.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D.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A.“喜欢”“讨厌”“增加”“减少”都是动词。B.“愉快”和“快乐”是一组同义词;“察觉”和“觉察”是一组同义词。C.“菜畦”“脑髓”“严厉”“喜悦”都是名词。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B.东汉将《论语》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C.《白洋淀纪事》收入的作品中,《正月》《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D.《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沈从文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②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③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④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A.①⑤②③④B.③①⑤②④C.④③②①⑤D.③②①⑤④8.语文实践活动。(13分)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现在七年级某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3分)(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4分)(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4分)(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2分)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B.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C.冕因去.去:离开D.琅琅达旦.旦:晚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择其善者而.从之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已.而,复如初待君久不至,已.去D.冕因.去未若柳絮因.风起(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断三处)(3分)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4分)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5)请分别从甲乙两文段中提取总结出一种关于学习的态度或方法。(4分)甲文:乙文: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4分)童年河赵丽宏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②七岁那年,阿爹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11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12“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13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选自《意林·少年版》,2016年13期)(1)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2)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3)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4)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