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八章明朝时期的教育1.了解明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2.熟悉蒙学教育的发展及教学情况3.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明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明朝依旧将尊经崇儒作为推行文治的思想武器。在办学中突出儒学,而不热心唐宋时期就已具有的各类专科学校。2、对于儒学的尊奉,特别表现为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一)尊孔崇儒推崇程朱理学一、文教政策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二)重教兴学培育选拔人才一、文教政策1、严格管理禁止学生议政2、实行专制主义教育3、大兴文字狱(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一、文教政策明朝学校设立相当普遍,形成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从小学到大学紧密衔接的学校体制。中央设立的有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地方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卫学,统名为儒学。各府州县儒学之下又设立社学。(一)学制系统二、学校教育制度明朝教育行政机关及专职人员的设立与前代大致相同。国子监是明朝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教育行政则设置儒学提举司。(二)教育行政管理二、学校教育制度第二部分蒙学和蒙养教材一、蒙学的办学蒙养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早期主要由家庭教育承担,随着科举时代到来,蒙养教育大为扩展。宋朝蒙学已相当发达,乃至影响到少数民族统治的辽金元。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教育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二、蒙学的教学(一)识字(二)写字(三)读书(四)作对(五)习文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包括读写训练)为主,其中也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流行最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识字为主的教材三、蒙养教材流传较广的有南宋朱熹的《小学》。清李毓秀以学规、学则的形式编写的《弟子规》,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二)伦理道德教材三、蒙养教材介绍掌故、名物、各科知识的蒙学课本始创于唐李翰的《蒙求》。清邹圣脉增订的《幼学琼林》以解释成语典故的形式介绍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常识的知识性课本,在蒙学中流传甚广。(三)综合知识类教材三、蒙养教材以《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所选多名篇,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朗读、背诵。《千家诗》与教识字的“三百千”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广泛的蒙学教材。(四)诗歌类教材三、蒙养教材第三部分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心即理”,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一)心即理一、教育作用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故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二)学以去其昏弊二、教育内容王守仁提出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内容,强调六经的教育价值,是“致良知”的必修教科书,并强调以《五经》、《四书》为蓝本,旨在教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三、教育教学原则(一)立志(二)知行合一(三)自求自得(四)循序渐进(五)因材施教四、道德教育(一)静处体悟(二)事上磨练(三)省察克治(四)贵于改过五、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认为,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就像草木开始萌芽,顺应他就发展,摧残他衰萎。(一)顺应儿童的性情1、歌诗2、习礼3、读书(二)儿童教育内容五、儿童教育思想1、量力施教,教学必须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的发展程度进行,即“随人分限所及”2、留有余地,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故要使儿童“精力力量有余”,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三)儿童教育方法五、儿童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