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本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了《共产党宣言》,使全世界无产阶级求解放的斗争有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旗帜。正是《共产党宣言》,播下了燎原中国大地的思想火种。毛泽东坦率地告诉人们:他是在1920年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以后,才知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而毛泽东当年读的《共产党宣言》正是由陈望道所翻译的。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者,他为中国革命“盗取”了“天火”,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陈望道于1891年1月18日出生于浙江义乌河里乡分水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练拳术、干农活,后求学于金华中学、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主攻法学,兼学经济、哲学、文学。其间,陈望道结识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河上肇、山均川,阅读了他们翻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迎着这股时代热流返回杭州,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聘为国文教师。陈望道来到浙江一师任教时,正值五四的浪潮冲击到了浙江。他到校后立即与一师其他进步教员一起配合校长经亨颐,以学校为大本营,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当时,陈望道、夏丐尊、刘大白和李次九4位国文教员被称为“四大金刚”,他们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如提倡白话文、传授注音字母、出版国语丛书、编制新的国语教材等。当时学校里办的刊物很多,一师学生施存统在陈望道指导下写了《非孝》一文,发表在《浙江新潮》第二期上,在浙江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非孝》一文被反动当局视为洪水猛兽,浙江省教育厅曾两次派员查办一师,责令校长开除《非孝》的作者,并以所谓“非孝”“废孔”甚至加上“共产”“共妻”等耸人听闻的罪名,对陈望道等4位国文教员予以撤职查办。由于经享颐校长对教育厅的查办令进行了坚决的抵制,这件事被拖延下来。1919年12月8日,省教育厅派员再度来校“查办经亨颐”,下令撤换一师校长,采取改组学校等系列措施,从而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浙江一师风潮”流血事件。“一师风潮”坚持罢课两个多月,直到1920年4月才告结束。由于全国舆论的支持,各校学生团结斗争,终于迫使政府当局收回了查办“四大金刚”和撤换一师校长的决定。在“一师风潮”中,28岁的陈望道被迫辞去浙江一师教职。1919年底,他悄然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这个时候,他接到了上海《星期评论》周刊的约稿函。担任上海《星期评论》主编的戴季陶早年曾从日本带回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仔细读过,并想翻译它。于是,他开始物色合适的译者,找到上海《民国日报》的邵力子,问谁能担当此翻译任务。邵力子便向戴季陶推荐了精通日文和英文的陈望道,他说:“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自家那间尘网密布的柴屋内,在一盏昏暗的小油灯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屋内只有两张凳子、一块木板,白天写字,晚上为床。他屁股下坐一捆稻草,不断地搓手顿脚,驱赶着严寒,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饭菜都是母亲送来的。为了精确对照,他手头除了戴季陶寄来的那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外,又请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以及《日汉辞典》和《英汉辞典》。《共产党宣(言》博大精深,文字优美,而前所未有的新名词、新术语,中西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像一个又一个“拦路虎”,要完整而高质量地译成中文谈何容易!费了他“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为了开头一句“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能够准确而传神,陈望道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现行版本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对于把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译作“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他也颇费周折。1920年4月未,经过5个月的奋战,这部后来引起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杰作终于译完了。此时,陈望道正好接到《星观评论》邀请他去上海担任该刊编辑的电报,他便提着箱子赶赴上海,将译文连同日文、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该刊编辑李汉俊,由李汉俊和陈独秀两人校阅后,再由陈望道改定,准备交《星期评论》连载。哪知这时突然发生意外,《星期评论》因“言论问题”被反动当局查禁而停刊了。陈独秀决定出单行本,但缺少经费。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得知后决定提供资助,建起了一个小型“又新印刷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发行,被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首印1000册,红色封面上马克思的肖像占了4/5篇幅。1920年8月,第一个刊物《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这个徘徊于欧洲的“共产主义怪物”终于来到了中国,它刚一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几天内销售一空,接着又加印了1000册,几个月时间内竟重印了十几次。据周作人回忆,《共产党宣言》一出版,陈望道就给他寄赠了两本,其中一本请他转给鲁迅,鲁迅收书当天就读了一遍,并对周作人说:现在大家都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正是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来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了中华大地。邓小平就曾质朴地宣称他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除了《共产党宣言》以外,陈望道还在1919年至1921年翻译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一书以及《马克斯唯物史观》《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产业主义与私有财产》《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许多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其个人思想也迅速升华。1920年5月,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人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主持编辑《新青年》,与李达、李汉俊、沈雁冰等人密切合作,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同年8月,陈望道参加了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并继续编辑作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刊物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积极推进建党工作。陈望道为人正直,性格清高,往往话不投机就拂袖而去。1920年底,陈独秀去广东之后,陈望道接办《新青年》杂志因为《新青年》办刊的经费问题,他与陈独秀发生矛盾,一气之下脱离了党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望道主持的复旦大学新闻系成为全校进步力量最强的地方,国民党特务在校门口张贴公开信,称“新闻的赤化,系主任陈望道对此负总的责任”。陈望道面对恐吓处之泰然。此间,中共中央曾秘密转告他,欢迎他回到组织中来。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1956年新年伊始,毛泽东来到上海,点名接见了陈望道。不久,陈望道向上海市委提出回到党组织的要求。上海市委向中央汇报时,毛泽东说:“陈望道什么时候想回到党内,就什么时候回来。不必写自传,不必讨论,可不公开身份。”1957年6月,陈望道如愿回到了党组织中。陈望道历任全国人大第一至第四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二、第四届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1975年陈望道赴京参加四届人大期间,曾到北京图书馆参观,他指着一本红色封面印有马克思肖像的书说:“这才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一个单行本,现在可以说是革命文献了。”这种版本在全国只有4本。应北京图书馆负责人请求,陈望道在此书内页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陈望道,七五年一月二十二日”。1977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陪伴他的是一本《共产党宣言》,鲜红的党旗拥簇着他那安详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