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二十二《大闹天宫》知识精讲 长春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闹天宫》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大闹天宫》二、教学目标1、把握本章节中孙悟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2、了解本章节在孙悟空经历中的作用。3、整体把握《西游记》的写作风格及小说的现实意义。三、课文知识分析(一)导入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改编的作品毕竟代替不了原著。前段时间同学们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话世界,去感悟和欣赏它的无穷魅力。(二)介绍作者和《西游记》1、关于作者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历来说法很多,比如,有人认为是元朝时的丘处机,也有人认为是无名氏,直到上世纪20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的认定,《西游记》的作者应为吴承恩。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从小天资聪明,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方面的才能。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易如拾芥”。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他在科举场上极不得志,考了多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勉强考上一个岁贡生。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势利之徒的笑骂。这种种遭遇使他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心灵里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种子。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考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2、关于《西游记》《西游记》虽然是吴承恩晚年写成的,但却做了毕生的准备。小时候,吴承恩经常跟从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他从小就有好听奇闻的习性,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地阅读“野言稗史”。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成书背景吴承恩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属于明朝中后期。明朝有两件大事,一是郑和受皇帝委派下西洋,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了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欧洲国家已经有了文艺复兴,主张“人性”,反对“神性”,以人为核心,赞美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反对禁欲主义。各种思潮相继波及东方诸国。特别是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也产生了一些经济思想家和一些经济思想,诸如,“人各有私”“人各有利”“人人各得其分,人人各遂其愿”,皇帝和平民一样,都是人,要尊重人格。这些先进的思想不能不使吴承恩受到影响。他在孙悟空身上所集中的以自我为中心,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儿也不怕的精神,多少应该得益于西方国家人本主义的思想熏陶。第二个是由于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小不等的沿海商业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滋长,而它又是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二者存在着斗争。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中所反映出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反对神权,反对专制”的思想,绝不是偶然的。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的,《西游记》的创作也正符合这个艺术规律。在15~17世纪之间,对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来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小说开始往纵横两个方向伸展,展现了色彩斑斓、标新立异的繁盛景象。世称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产生于此时,它们都是耸立于艺术群山中的高峰,其中被鲁迅称之为“魁杰”“巨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就是吴承恩终其一生对中国小说史,也是对世界小说史奉献出的伟大的瑰宝。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自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西游记》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德圆满,终成正果。(三)品读课文1、自由朗读,查阅字典,扫清障碍。刳、煨、讫、艮、巽、兑、掣、捽、曜、皈、契、鏖、挝、钺、旄、亘、殽、傩2、请同学们用一组比较工整的语句概括本章的情节。(如:悟空入丹炉炼就金睛火眼,大圣斗如来败压五行山下。或悟空力敌天将,佛祖法镇妖猴。)(总结):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以他为中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第一回至第七回);二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取经成功,修成正果,集中体现他不畏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第八回至第一百回)。本文就是节选自《西游记》中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前半部分。如果说第七回是孙悟空经历的转折点,那么节选的部分则是其转折事件中最关键之处。在这一部分中,孙悟空被二郎神抓住,先是被押至斩妖台经受各种拷打,但因他吃了蟠桃和仙丹,所以躲过了劫难。后又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但没有化为灰烬,还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跳出八卦炉后,一直打到了灵霄殿外。众天神降他不住,特请如来佛祖。悟空由此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3、可以说在本章节中,孙大圣在天宫闹得是不亦乐乎。玉皇大帝无奈,太上老君计穷。最后唯有请出如来佛祖。那么,孙悟空大闹天宫究竟意义何在?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是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小说第七回的开头就这样写道:“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这无一不是表现悟空的神通广大。还有,被关入八卦炉之后,“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从这可以看出悟空是谙熟八卦之术的,也可见悟空的神通。逃出八卦炉之后与天神的恶战亦可见其神勇。而且作者还用诗文来进一步对悟空的神勇加以刻画。如:“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再如:“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在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跳出八卦炉后与众天神的鏖战,另一个是与如来的赌赛。孙悟空之所以被关入八卦炉中,就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反抗。他追求与他人的平等,包括与上天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所以他触怒了天庭的法则——下必须服从上,因而,他被关入八卦炉中煅炼七七四十九天,这四十九天他每时每刻都须忍受丹炉中风烟的熏烤,以至于害了眼病。但这也不能让悟空屈服。获得自由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蹬倒那个束缚自由、毁坏身体的丹炉,接着就是与天神的一番鏖战,直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尤其是与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及三十六员雷将的鏖战更为精彩。而与如来的赌赛,则又把悟空的桀骜不驯表现到了极致。悟空首先声明自己是有能力得到玉帝的位置的,他说“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又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自己的斗争是合情合理的,理应得到玉帝的位置,否则自己还要继续地打下去,使天庭“永不清平”。其次,敢与佛祖打赌。如果说在彼此较量之前,悟空还不知道佛祖的本事,但是敢于说出“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这样话的人断然也非等闲之辈。可是悟空的桀骜不驯的本性使得他坚信自己能够胜利,所以他不但敢于打赌,而且在那“五根肉红柱子”上留下标记,以防如来抵赖。没想到,英雄末路,终不能逃脱如来的掌心,被压制于五行山下,最追求自由的美猴王孙大圣挨了五百年的“只能言不能动,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的没有任何自由的生活。4、怎样解析本章节中的诗文的含义?诗: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解析:混元,指天地元气。太乙,又作“太一”,即道家所说的“道”,古人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混元体寓意气与金丹的混合状态,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体,是混沌太乙无为状态。如如,佛教用语,形容所谓“妙道”圆融的境界。“如如不动”称为初玄,即最初形成的炁(气)态。“炉中久炼非铅汞”指明炉中所炼之物不是铅汞,而是合一之炁(大圣)。这首诗含义虽然不是特别明确,但它大致说的应该是孙悟空本来就是来自混沌的自然状态,然后又吃了金丹,所以,必然变化无穷,不是清规戒律所能轻易束缚得了的。这里赞美了孙悟空的无拘无束、率真任性,表达了对破除条规戒律、恢复人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向往。诗: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解析:灵光,神异的光辉,佛家指人的灵性光明。彻,透。太虚,指天、天空。卷舒,卷曲、伸展。“一点灵光彻太虚”,是从使用金箍棒的孙悟空写起,这个石猴,本由一块仙石所化,其降生之时,“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太白金星和玉皇大帝,实为灵性光明之辈。接下来的三句,由人及物,写金箍棒同主人一样是富有灵性的。此诗主要赞美金箍棒的随心所愿,奇妙无比。可见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猿猴的目的,是要他充当人心的象征,并且借他的形象来完成大道的修持,假他的姓名来配成金丹的觉性。此诗指出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人心的修炼过程:去掉凡心,便见真心。因为凡心的产生,经历了无心——先天之心——真心——后天之心——凡心等阶段,如果采取颠倒之术,则由凡心变为真心,直到无心,即得解脱而成佛。5、课文中大圣自称为“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结合课文找一找,哪些情节体现了大圣的猴性?此题的目的在于体会什么是“猴性”,显然,“猴性”(或曰“兽性”)是与“人性”对立的概念。“人性”(或曰“神性”“仙性”)指的是理智地自我控制的本性,即指对“权威”的臣服,对“天条”的服从,对“清规戒律”的服从。那么“猴性”呢?当然指的是对以上所有一切的不服从。本文中体现大圣“猴性”的情节有很多。在“大圣跳出八卦炉”一段中,这样写道:“猛睁眼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此处的描写中,作者用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对大圣的桀骜不驯进行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