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后一课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出生于没落商人家庭,17岁开始写作。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引起广大读者注意。几年后出版长篇自传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普法战争后,他以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他的代表作有《小东西》《百万富翁》等。字词积累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婉转:形容(歌声、鸟声)抑扬动听。惨白:(面容)苍白。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惩.(chénɡ)罚:严厉的处罚。踱.(duó)步:慢步行走。祈祷..(qídǎo):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文题解读题目揭示了文章所写的内容: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最后”突出了这堂法语课的意义不普通,在这最后一课中生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爱国情感。主题解说通过写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1.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字注音,并在注音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正确的汉字。当韩麦尔先生穿戴整齐地给我们上最后一课,我很àohuǐ__懊悔__,因为我没有好好地学习法语,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qí)(dǎo),期待这一课晚一点结束,我更想chénɡfá__惩罚__自己,想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点。2.选词填空。(1)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__塞进__(装进塞进挤进)我们的脑子里去。(2)个个都那么__专心__(留心细心专心),教室里那么__安静__(安静肃静寂静)!(3)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严肃__(庄严严肃肃穆)的气氛。(4)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温和__(温和柔和温柔)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5)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__忠诚__(忠诚忠心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__敬意__(谢意敬意敬爱)。3.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A.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B.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C.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D.“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4.下面一段有关小说《最后一课》赏析的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3《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__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__4重点掌握1.“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法语课。实质上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突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2.本文许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作者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学生学德语这一愚蠢行为的讽刺与憎恨之情。3.文章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情形,有何作用?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情形,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爱国主义主题,也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做了巧妙的铺陈。知识链接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5.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A)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②秦始皇时,博士只做政府顾问。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⑤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A.⑤②④①③B.①⑤②④③C.⑤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⑤6.七年级(2)班在学完《最后一课》后准备开展一次以“汉语,我的最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相信你一定会积极参与其中。(1)活动标语我来写:为烘托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气氛,请你在班级布置一条宣传标语,你会如何写?我的拟写:__示例:学好汉语,弘扬传统(2)活动项目我来定:在现场活动中,主持人请你设计两个活动项目。示例:演唱汉语歌曲5我的设计:__示例:学好汉语主题演讲、主题辩论、外国人学汉语故事等。阅读“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完成问题。7.第一段文字主要对韩麦尔先生做__外貌__描写,其作用是什么?__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并且是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8.选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与上文形成了照应,请把这句话抄写在下面横线上。__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9.请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__“我”在难过中开始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或韩麦尔先生给我们上最后一课时,“我”很难过)最后一课郑振铎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堂,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6“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记着笔记,默默无声的。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迎风飘扬着。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10.文章中加横线的内容讲述校长的议决有什么作用?__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事件。11.这篇文章与课文相比,体裁有所不同:课文属于__小说__,而上面这篇文章属于__散文__。但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__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爱国主义精神__。12.“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7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这句是对人物做__动作、神态__描写,有什么作用?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悲痛,对失去祖国的悲愤和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13.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从校长、工役、教师、学生们身上学习到什么?__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精神与勇气。14.课文开头运用欢乐轻松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很好地渲染了气氛,并与后文国土沦丧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有力地凸显了爱国主题。请你也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渲染氛围。__示例: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逝去,当许许多多都已凋零,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担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__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小说的情节结构入手,看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②从叙事的时空入手,依据故事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或故事发生地点的转换顺序加以概括;③从故事的线索入手,抓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条线索进行概括,或者抓住人物的情感变化线索进行概括等。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①答题格式——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②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③注意题干要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