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道选择题提速练(五)(限时:40分钟满分:5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糖都能合成多糖B.脂肪和多糖都是重要的储能物质C.糖类和脂质合成糖蛋白进行信息传递D.脂肪和性激素都是在内质网上合成的、元素组成相同的化合物解析:选D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只是单糖中的一种;多糖中的纤维素不是储能物质;糖类和脂质合成糖脂;脂肪和性激素都是脂质,都在内质网上合成,元素组成都是C、H、O。2.水和无机盐是细胞中主要的无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无机盐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肽键和二硫键的形成都会使细胞内自由水增加C.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D.K+的外流和Na+的内流形成了神经元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解析:选A细胞内无机盐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内环境中该种无机盐离子的含量降低,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形成一个二硫键时脱去2个—H,不会使细胞内自由水增加;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促进水的重吸收;K+的外流形成了神经元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Na+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3.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DNA为模板转录出的RNA携带编码氨基酸的遗传信息B.不同的tRNA上反密码子一定不同,转运的氨基酸不一定不同C.大肠杆菌细胞内的一条DNA具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HIV注入T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T细胞的染色体上解析:选B以DNA为模板转录出的RNA中,只有mRNA携带编码氨基酸的遗传信息;不同的tRNA上反密码子一定不同,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转运的氨基酸不一定不同;大肠杆菌细胞内的DNA是环状的,无游离的磷酸基团;HIV注入T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经过逆转录合成病毒DNA整合到T细胞的染色体上。4.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啄木鸟的舌头长,啄木鸟的后代舌头也长B.害虫抗药性增强是杀虫剂的定向选择造成的C.“超级细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2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解析:选B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等原因,啄木鸟的后代中也会有舌头短的变异类型;杀虫剂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保留了抗药性强的,淘汰了抗药性弱的;“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属于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5.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的多肽通常具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B.具有运输功能的蛋白质都分布在细胞膜上C.高温处理蛋白质,会使蛋白质因肽键断裂而变性D.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不参与RNA的合成解析:选A人体内的多肽多数是链状的,即通常具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有运输功能的蛋白质不一定都分布在细胞膜上,如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内;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变性失活,但变性的蛋白质一般肽键稳定,没有断裂;蛋白质的合成需要mRNA、tRNA和rRNA的参与,RNA合成过程中需要的RNA聚合酶是蛋白质。6.蛇的黑斑与黄斑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P黑斑蛇×黄斑蛇乙:P黑斑蛇×黑斑蛇↓↓F1黑斑蛇黄斑蛇F1黑斑蛇黄斑蛇1∶13∶1A.乙实验中,黄斑蛇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乙实验中,黑斑蛇细胞内都含有黄斑基因C.甲实验属于测交类型,可以判定黄斑是隐性性状D.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后代出现黄斑蛇的概率为1/3解析:选D乙实验中,黄斑蛇的出现是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发生分离;乙实验中,F1黑斑蛇中有1/3为纯合子、2/3为杂合子,纯合子不含有隐性的黄斑基因;甲实验属于测交类型,不能判定黄斑是隐性性状;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后代出现黄斑蛇的概率为2/3×1/2=1/3。7.下图是探究2,4D对三角梅(水培观赏植物)水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结果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3A.根据生根数b0判定该实验为预实验B.插条要有1~2个芽且斜切增大与溶液的接触面积C.2,4D对三角梅水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进一步实验,若浓度梯度差为0.5,则需要设置8组实验解析:选D在2,4D浓度为0时,生根数为b0,可以判定该实验为预实验;插条要有1~2个芽,促进枝条发育,斜切增大与溶液的接触面积;2,4D浓度大于8ppm时,生根数低于浓度为0时的,可体现两重性;进一步实验,若浓度梯度差为0.5,则需要设置9组实验,浓度从2ppm到6ppm。8.有关下图育种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育种中过程②连续进行的目的是提高变异的频率B.过程④⑤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的时间C.过程⑤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的种子D.产生花药时进行了减数分裂因此只有过程③发生基因重组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过程①②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杂交育种,通过过程①③④⑤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在育种中过程②连续自交的目的是提高纯合子的概率;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的时间;过程⑤用秋水仙素只能处理单倍体幼苗,因为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过程③减数分裂产生花药时发生了基因重组,过程①②以及后面的自交过程等都能发生基因重组。9.下图是人体内的特异性免疫部分过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甲是吞噬细胞,乙能够分泌淋巴因子,则过程②不存在B.若甲为T细胞,则丙细胞能够裂解宿主细胞C.若甲是B细胞,则丙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D.若乙为记忆细胞,则③为二次免疫过程的一部分解析:选C若甲是吞噬细胞,乙能够分泌淋巴因子,则丙是B细胞或者是效应T细胞,两者都不能发生过程②;若甲为T细胞,则丙细胞能裂解宿主细胞;若甲是B细胞,则丙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若乙为记忆细胞,则③为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过程。410.培育“试管山羊”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若要培育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过程需要注射性激素促进超数排卵B.丙过程与乙过程中培养液成分不相同C.丙过程模拟了子宫的发育环境D.丁过程移植的胚胎往往具有两个胚层解析:选B甲过程为卵母细胞的采集,一般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超数排卵;乙过程是体外受精,在精子的获能溶液或受精专用溶液中完成受精,丙过程是早期胚胎的培养,在发育培养液中进行,因此两者培养液成分不相同;丙过程模拟了输卵管的发育环境;丁过程为胚胎移植,移植的胚胎一般为桑椹胚或囊胚,具有两个胚层(后发育为三个胚层)的胚胎为原肠胚。11.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a点到靠近其左右的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a点受刺激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①能够测量出静息电位C.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电表②比电表①先发生偏转解析:选D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膜内电位由负变正;测量静息电位时电表的微电极一个在神经纤维的膜外,一个在神经纤维的膜内,图中两个微电极都在膜外,测不出静息电位;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能传到最左边的神经元上,但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可以直接传递给电表②,而传递给电表①需要通过突触,因此电表②比电表①先发生偏转。12.下图是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和正常人以及两者婚配的子代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5A.罗伯逊易位发生在13号和21号染色体之间B.甲和乙都不能存活的原因是变异类型相同C.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妻子在产前需要进行染色体检测D.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同源染色体能够联会和分离解析:选B根据子代21三体和13单体可以判定罗伯逊易位发生在13号和21号染色体之间。根据图形分析判定甲是13三体,其变异类型为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乙是21单体,变异类型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图中可见,子代易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因此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妻子在产前需要进行染色体检测。由于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和正常人能够生育子女,说明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同源染色体能够联会和分离。13.下列对群落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B.群落的结构受到破坏后才能发生演替C.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演替的方向D.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解析:选C森林群落处在不断的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在不断地改变,因此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的,与破坏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人类活动有可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若草原演替为荒漠,则物种丰富度变小。14.下列对酶和细胞固定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尿糖试纸固定了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重复利用B.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与浓度和速度有关,和滴加高度无关C.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的肠溶多酶片嚼服后会失去疗效D.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解氧解析:选C尿糖试纸使用后不能将反应物和酶分开,不能再次使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时,浓度要适宜,过高不易形成凝胶珠,滴加速度过快或高度过高,凝胶珠有尾巴;肠溶多酶片在小肠内包衣片被溶解,依次释放其中包含的胃蛋白酶和胰酶,如果咀嚼后进入胃中,胃酸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去活性;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和温度,但与溶解氧无关。15.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产生新基因B.杂交育种不改变核基因的种类和数量6C.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诱导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解析:选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不能创造新基因,也不改变核基因的数量;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但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后,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或发生隐性突变等,生物的表现型不一定改变。16.下列对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和醋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酒精和醋酸B.果醋发酵和腐乳发酵利用的微生物的基因主要在染色体上C.果酒发酵液和腐乳瓶中的液体都具有抑制杂菌生长的特性D.在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8~25℃,发酵效果最好解析:选C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醋酸菌不能进行无氧呼吸,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果醋发酵用的微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果酒发酵液缺氧并呈酸性,能够抑制多数微生物的生长;腐乳瓶中的盐、酒以及香辛料都具有抑制杂菌生长的作用。在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35℃,发酵效果最好。17.下列对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鉴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萌发的小麦种子研磨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砖红色B.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尿糖和血糖的含量C.把熟鸡蛋的蛋白打碎,加入双缩脲试剂不变紫色D.提纯的DNA需要用2mol·L-1的NaCl溶液溶解后进行鉴定解析:选D萌发的小麦种子研磨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进行水浴加热才呈现砖红色;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尿糖的存在,不能检测血糖的存在,且斐林试剂不能检测尿糖和血糖的含量;把熟鸡蛋的蛋白打碎,加入双缩脲试剂变紫色,因为熟鸡蛋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但肽键未被破坏;提纯的DNA需要用2mol·L-1的NaCl溶液溶解后,加入二苯胺试剂进行沸水浴,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18.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马铃薯叶片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时叶肉细胞内也可能产生乳酸B.B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限制E点以后的环境因素主要是CO2浓度7D.温度升高,E点将向右下方移动解析:选CA点时光照强度为0,叶肉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但是马铃薯的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B点时叶片整体的表观(净)光合速率为0,因此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示结果是在最适温度下测的,E点后曲线保持水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