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战国]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10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2.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3.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学习目标《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背景链接我国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1.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文体知识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例如:《史记》《汉书》。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唐雎()怫然()徒跣()抢地()彗星()要离()休祲()缟素()色挠()fúqiānɡhuìyāoɡǎonáoxiǎnjìnjū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交换。表示祈使语气。施加恩惠。即使这样。然,代词,这样。介词,从前代君王。不。于是。动词,派遣。动词,出使。介词,到。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对……说。用。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况且。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凭借。在意。错,同“措”。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违抗我。逆,违背。者,助词,起增强音节的作用,可不译。是轻视我吗?轻,轻视,小看。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不像(您说的)这样。若,像。是,代词,指秦王的话。守护。何况只是。愤怒的样子。对人的敬称。听说。从来没有。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碰,撞。横尸在地。平庸无能的人。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仓,同“苍”。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如果。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这样。拔。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明白,懂得。只,仅仅。因为。◆通假字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同“措”,放置,安置同“苍”,青色重点积累◆古今异义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岂直五百里哉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长跪而谢之古义:吉祥今义:休息休祲降于天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抓,搔或扰乱古义:答应今义:允许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徒以有先生也◆一词多义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派,派遣动词,出使以以头抢地耳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为长者介词,用,拿介词,凭借介词,因为介词,把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名词,……的人句首发语词,无意义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动词,裸露副词,只,仅仅于受地于先王仓鹰击于殿上请广于君介词,从介词,到介词,让而挺剑而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修饰表转折,但是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愿终守之长跪而谢之曰天子之怒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安陵国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唐雎者以君为长者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名词,……的人名词,……的原因然虽然秦王怫然怒代词,这样……的样子怒秦王怫然怒怀怒未发动词,生气,发怒名词,愤怒◆词类活用请广于君轻寡人与天下缟素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且秦灭韩亡魏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文言句式判断句:非若是也(“……也”表判断)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挺剑而起(省略主语“唐雎”)倒装句: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仓鹰于殿上击”)研读赏析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端: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第二部分(2、3)——发展、高潮: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第三部分(4)——结局: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安陵君以五百里易安陵愿终守之弗敢易(利诱之)(明辨之)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秦王唐雎逆寡人轻寡人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盛气凌人)(从容答辩)(武力恐吓)布衣之怒(针锋相对)长跪而谢(折服)(不辱使命)天子之怒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敢于斗争;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秦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舌战的语言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深入探究唐雎的说话技巧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道义威力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欺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倚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1.语言描写,富有个性。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对话双方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文写秦王,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他的言辞就气势汹汹、十分骄横,而当写作借鉴他被唐雎的英气所逼,不得不道歉时,“先生坐!何至于此!”又显示出其色厉内荏的特点。唐雎,整个过程言辞不卑不亢,但却针锋相对,掷地有声,显示出杰出外交家的言辞技巧。2.对比衬托,形象鲜明。作者为突出唐雎的形象,处处以骄横的秦王对比反衬唐雎。在两个回合的交锋中,从人物的身份上:秦王是大国之君;唐雎是小国之臣。从说话的语气上:秦王是骄横跋扈;唐雎是沉稳自如。从说话的情态上:秦王是怒形于色;唐雎是不动声色。从发怒的表现上:秦王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是“士之怒”,“伏尸两人,流血五步”。通过对比,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别是唐雎为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一身正气,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形象呼之欲出。最终秦王“色挠”而“长跪”,更从侧面突出了唐雎的胆略和英气逼人:骄横的秦王尚且如此,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便被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唐雎不辱使命使秦原因秦王:欲易安陵安陵君:愿终守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兼备斗争经过取得胜利抵制骗局反击护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秦王:轻寡人与唐雎:千里不易秦王:天子之怒唐雎:布衣之怒结构梳理主旨归纳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战国策》中的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走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一半。也就是说,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而少加努力,使我们所做的事功亏一篑。拓展延伸《战国策》中至今保留下来的成语: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反璞归真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狡兔三窟门庭若市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