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课件3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孟子》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老师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她获得了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光荣称号。导入新课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导入新课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学习目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后来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作者简介孟子主要思想: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作者简介《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作品简介“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知识链接(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知识链接(1)不为(wéi)苟得也(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检查预习字音字形(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检查预习朗读节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义,道义同时得到也,也是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疏通文意舍弃喜爱,想要语气词,表示判断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苟且偷生动词,做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疏通文意讨厌,憎恶超过、胜过通“避”,躲避所以祸患,灾难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什么手段不用呢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疏通文意没有假如,假使那么,就办法,手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失译文: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疏通文意这种本性凭借某种办法因此,所以不仅却,转折连词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疏通文意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踩踏带汤汁的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侍奉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疏通文意同“欤”,语气词有什么益处同“德”,感恩、感激同“辨”,辨别优厚的俸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接受,动词译文: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疏通文意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为了,介词同“向”,先前、从前停止这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整体把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整体把握课文第1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首先,孟子用“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贤者”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整体把握第2段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第2段列举事例,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最后点明这种“舍义取利”行为的原因正是丧失了“本心”,再一次劝勉人们保持“本心”不丧,重视“义”。整体把握“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指正义的事业。“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合作探究作者在第1段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合作探究“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都接受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合作探究作者在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请问“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合作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合作探究(2)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合作探究(3)道理论证。第1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4)举例论证。第2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合作探究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手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合作探究排比:多处运用。排比句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合作探究孟子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人生面临抉择,尤其是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我们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合作探究主旨本文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该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合作探究孟子有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本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合作探究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舍生取义”原来是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现实生活中“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个人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