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历史上的谏臣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比干:挖心→商纣王:暴君屈原:投江→楚怀王:昏君魏征:死谏→唐太宗:明君历史上的谏臣预习检查、学海拾贝《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走近作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解题邹忌,战国时齐国相国。讽,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齐威王,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纳,接受。谏,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正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难句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难句翻译4、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所受的蒙蔽)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厉害了!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听到的。理清结构、探究写法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问三答(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三思三比(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能上书谏寡人者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初门庭若市数月间进期年无可进三赏三变总结《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品读故事,领悟劝谏•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子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邹忌是怎样给齐威王进谏的呢?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明确:①邹忌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②齐威王是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他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拓展延伸、感悟升华•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拓展延伸、感悟升华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文章最后以怎样的句子作结?揭示了什么道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总结】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突出重点,且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语言生动委婉,说理深刻,使听者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