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背景介绍,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则材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九•一八”事变三年之后,也是日军进一步向南步步紧逼的时候。一时间,亡国灭种论调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多次举行“法会”、祈祷“求佛菩萨保佑”。面对这一系列事实,“于是,有些中国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国民)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对这些言论反驳的战斗檄文《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面对这些悲观论调,鲁迅先生又会怎样反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二、书声朗朗,整体把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读出作者的感情、态度。读的时候注意语调、感情的分明。朗读要点:情感态度分明而夸张。对论敌:犀利、有力、强烈的讽刺语气。对“中国的脊梁”:庄严、尊重、满含敬佩、赞叹语气。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赅全。第二部分:(3—5),抓住对方以偏赅全的论证错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发展着“自欺力”。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时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的虚假。第四部分:(9),作者逐层推进后做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什么是驳论文?议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本文属于?)文体知识谁知晓两个观点针锋相对。如果证明作者观点正确,那么另一个观点就是错误的。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文驳论文的一般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看论点本身有没有破绽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没有破绽看论据推导论点的过程有没有破绽驳论文通常有哪些反驳方法?文体知识谁知晓驳论文一般写作思路是什么?摆敌论驳敌论立己论(摆敌论的通俗说法是:树靶子。)四、细读课文,探究内容(一)探究文章第一部分1.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2.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3.文中反复承认的三个“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4.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1.提出论点: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3.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4.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二)探究文章第二部分请同学们速读文章3到5段,文章如何驳论证的?明确: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同学们,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教师小结:第三段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论点与论据脱节━━直接反驳。第四段加点的句子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那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三)探究文章第三部分明确: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国家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四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并各举一例吗?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杜甫谭嗣同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尖锐犀利的语言,充满着嘲讽意味,直戳敌人要害。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他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1.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这一类人们”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这句话有古代写到现在,以反问句表示肯定,说明现在有“自信力”的人,即革命者;有如此之多的革命者,何患抗日不能胜利?鲁迅写此句在一次给悲观论者敲起警钟。“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倘若加予全体,拿简直是污蔑。”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一部分人”指谁?这句话指出对方论证的什么错误?所有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以偏概全。这句话是对敌论的进一步驳斥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请问“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有何含义?“状元宰相”是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力量。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枪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教师小结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在当时有何社会意义?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有一种人叫做中国的脊梁,有了这些脊梁,我们明白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渡过100多年前最为贫弱的时期,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事迹,才有了现在中国梦的腾飞。齐读《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抗战70周年大阅兵课堂总结,作业布置最后,我也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赠与大家: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且看我中华少年!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写于同时期的先生作品《拿来主义》,欣赏鲁迅先生强烈讽刺的杂文艺术。新中国成立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写于同时期的先生作品《拿来主义》,欣赏鲁迅先生强烈讽刺的杂文艺术。感受鲁迅先生泼辣、幽默、锋利的语言风格以及他鲜明的爱憎情感。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