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162-2018 切花非洲菊栽培技术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65.020.20B62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2162—2018切花非洲菊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oncultivationofgerbera2018-11-07发布2018-12-07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2162—2018I前言本标准根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盐七彩鲜花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齐贤、汪俐辰、迮寒露、黄瑞、崔祖良、舒方平、方豪、刘雷。DB33/T2162—20181切花非洲菊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切花非洲菊(GerberajamesoniiBolus)品种选择、田块准备、定植前准备、定植、田间管理、切花采收、质量等级、检测方法、包装及储运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切花非洲菊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GB/T18247.1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1部分:鲜切花NY525有机肥料标准NY/T1592非洲菊切花种苗等级规格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切花非洲菊用于生产切花的非洲菊品种。4品种选择选择花梗挺拔、产量高、观赏时间较长、适应性及抗性强,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5田块准备5.1田块选择选择交通便利、排灌条件好、地势较高、日照充足、平整肥沃、土壤微酸性的田块。水质应符合GB5084要求。5.2土壤处理DB33/T2162—201825.2.1土壤消毒消毒方式分为覆膜晒土和药剂消毒,两种方式宜混合使用:a)覆膜晒土:在翻耕好的、湿润的田块上覆盖塑料薄膜,四周压盖严实,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连续保持7天以上。b)药剂消毒:在翻耕好的、湿润的田块上用杀菌剂或杀虫剂,按照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进行浇灌,薄膜覆盖3天以上,揭膜后再翻耕一遍,种植安全间隔期应在10天以上。杀菌剂或杀虫剂的操作使用应按照NY/T1276执行。5.2.2深翻施肥每亩(667m2)施商品有机肥2000kg,复合肥(N-P2O5-K2O:17-7-22,总养分≥46%)60kg~75kg。深翻土地,耕作深度不少于30cm。有机肥的技术指标应符合NY525要求。6定植前准备6.1大棚搭建大棚宽度宜6m~8m,长度根据田块情况确定,不宜超过40m。大棚之间挖排水沟,沟深40cm左右。6.2开沟作畦宜畦宽80cm,沟宽30cm~35cm,沟深30cm以上,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沟深45cm~50cm,边畦与棚架应间隔40cm~50cm。6.3铺管覆膜行间铺设滴灌带或滴灌管。铺管后覆膜,宜采用银黑膜,黑面朝下铺设。6.4打孔用打孔器按照“品”字形打孔,每畦3行,株间距30cm~35cm。7定植7.1种苗质量宜采用株高10cm~15cm,地茎≥0.7cm,叶片数5片~8片,无病虫害、植株矮壮、长势旺、叶深绿、肥厚、无畸形、无药害肥害和损伤的种苗,符合NY/T1592优级苗质量要求。7.2定植时间以3月下旬~5月上旬和9月下旬~10月下旬为宜,最适定植温度为15℃~25℃,定植前2天~3天,土壤浇透水。7.3定植方法每穴定植一株苗,定植深度应浅不露根,深不埋心,以根颈部位露出土表1cm~1.5cm为宜。定植后浇定根水。DB33/T2162—201838田间管理8.1温湿度要求宜保持棚温在10℃~35℃,相对湿度60%~80%,保持通风。8.2肥水管理8.2.1施肥管理8.2.1.1苗期每亩(667m2)每次用3kg~5kg的水溶性肥料(N-P2O5-K2O:19-6-17)配置成1‰~2‰浓度喷灌;花期每亩(667m2)每次用5kg~10kg的水溶性肥料(N-P2O5-K2O:19-6-17)配置成1‰~2‰浓度滴灌。8.2.1.23月~5月每10天~15天一次,6月~9月每30天一次,10月~11月每10天~15天一次,12月~次年2月每30天一次。8.2.2水分管理定植后7天~21天为恢复期,采用喷灌给水,此后采用滴灌管理。灌溉用水pH值宜5.5~6.5。见干见湿,看苗给水。及时排水,防止根部受涝。8.3疏花疏叶定植后,及时疏去第一批花蕾。整个生长期根据品种特性,疏去老叶、病叶和多余叶片,每株苗留12片~16片叶。8.4主要病虫害防治8.4.1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8.4.2防治措施8.4.2.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采取水旱轮作。8.4.2.2物理防治主要有以下两种防治措施:a)黄板防治:每亩(667m2)放置30块~40块黄板,采用“之”字形或与行向平行的方式均匀布置,黄板底端离叶面15cm~20cm为宜,及时更换。b)防虫网使用:大棚侧风口及棚门宜采用40目~50目防虫网。8.4.2.3生物防治使用性引诱剂,每棚放置1个诱捕器,1个月左右更换1次诱芯。DB33/T2162—201848.4.2.4化学防治主要病虫害防治要求参照附录A,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见附录B。病虫害防治用药应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9切花采收9.1采收标准单瓣型和半重瓣型品种在花瓣基本展开,花盘上第二轮管状花散落出花粉时采收。重瓣型品种在短舌状花瓣展开时采收。9.2采收方法最佳采收时间为早上8时前。夏季采收时间可适当提前,冬季则适当推迟。握住花梗中部,反向向下轻拽,使整个花梗完整地从植株分离。9.3采后处理采后花头套袋,并及时放入通风阴凉处。10质量等级、检测方法质量等级划分、检测方法按照GB/T18247.1执行。11包装及储运11.1包装、标识等环节按照GB/T18247.1执行。11.2储运过程应避免低温冻害、高温灼伤和机械损伤等,宜采取冷链储运。12生产模式图切花非洲菊栽培模式图参见附录C。DB33/T2162—20185AA附录A(资料性附录)主要病虫害防治非洲菊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见表A.1,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见表A.2。表A.1非洲菊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序号名称主要危害部位典型症状防治方法1根腐病(Phytophthoracryptogea)根部病菌从地面茎基部侵染,受害部位变软、水渍状、浅黑色;初期叶片呈紫红色至黑褐色,茎和根部出现水渍状软腐而变黑色,陆续枯萎,拔出病株时茎基部发病部位易折断,潮湿时表面可长出白色霉点,严重时整株萎蔫死亡。加强土壤消毒;使用组培苗;合理施肥和浇水,加强通风度;发现病株及时清除枯枝残根;发病初期及时喷50%福美双5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2次~3次;或70%百菌清6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3次~4次;发病严重时,及时拔除病株,进行灌根处理消毒,并更新土壤。2白粉病(Oidiumsp.)叶片,严重时也可发生在叶柄、嫩茎以及花蕾上。发病初期,叶面上的病斑不明显,后来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斑块,上覆1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白粉层覆盖全叶。在严重感病的植株上,叶片和嫩梢扭曲,新梢生长停滞,花朵变小,有的不能开花,最后叶片变黄枯死。发病后期,叶面的白粉层变为灰色或灰褐色,偶尔可见黑色小点,叶片发生焦枯,以8月~9月危害最重。加强通风,降低温度;浇水不宜过多,保证叶面上无水滴;发现病叶、病株及时清理,集中烧毁或深埋;合理施肥,勿施过量氮肥等;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用20%棚菌克烟雾剂熏烟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连喷2次~3次。交替用药,以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3灰霉病(Botrytiscinerea)花梗花蕾病株近地面茎部出现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变灰褐色至褐色,病部软腐,表面密布灰色霉层。幼苗受侵染时,近地面的茎叶呈褐色水渍状腐烂,表面产生灰霉,后集生小而扁平的菌核,花朵上出现灰色斑块,花朵中心腐烂,呈现出灰棕色的尘埃状真菌软毛。保证大棚适宜的温湿度,防止水蒸气在花朵上凝结;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喷3次。4褐斑病(Phyllostictachrysanthemi)叶片叶片受害后开始出现紫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病斑中央为暗灰色,边缘有稍隆起的褐色浅纹,其正背面有时出现暗绿色霉点。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保证2年~3年轮作1次;栽培过程中加强管理,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和避免出现高温;改善透光性,合理设计定植密度,及时疏叶,保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适当施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抵抗力;及时清除、烧毁病叶,减少病源;在摘叶、采花等对植株产生伤口的,应避免立即进行水肥管理,防止病原菌借水流从伤口侵入。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杀菌剂喷雾,每7天~10天1次,连续喷2次~3次。DB33/T2162—20186表A.2非洲菊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序号名称主要危害部位典型症状防治方法1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叶、花成虫和若虫喜聚集在叶片背面剌吸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排泄粪便于叶片和花朵上,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切花质量,严重时植株上布满黑霉成虫栖息在叶片的背面,摇动植株时,有大量小白蛾飞起,但很快又落回叶片背面。发病高峰期为8月~9月。保持通风良好,及时去除病叶,彻底清除杂草;插黄板进行监测;喷洒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25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3次。2叶螨(Polyphagotarsomemuslatus)叶片成螨、幼螨和若螨均集中在非洲菊的幼芽、嫩叶、花蕾等处刺吸汁液,尤其喜欢在嫩叶背面取食,有明显的趋嫩性。植株受害后,叶片呈灰褐色,具油渍状光泽,叶片皱缩不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变硬变脆。受害的花和蕾不能开放,严重者会脱落。发生高峰多在5月和8~9月。加强棚内通风透光,及时清理枯叶残枝,清除虫源。用40%克螨特乳油1000倍~1500倍液,20%双甲脒乳油1000倍~2000倍液,15%速螨酮乳油1500倍~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在螨虫为害初期每隔10天左右喷1次,危害严重时5~7天喷1次,连喷4次~5次。3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全株低龄幼虫为害叶肉、花心,高龄幼虫为害嫩枝、叶片、花蕾和花瓣,严重时叶片、花心、花瓣等均可被啮食光。花蕾被取食后易感染灰霉病,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切花产量、品质与观赏价值。春季除草,消灭杂草上的幼虫;冬春季节加强田间松土,杀死部分蛹;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卵期和幼虫发生期,结合疏叶、疏蕾人工摘除卵块,杀死聚集为害的低龄幼虫。对3龄前幼虫喷洒杀虫剂,可用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用药后及时注意观察,必要时采取复合用药,每5~7天用药1次,连续4次~5次,施药后7天左右不再发现幼虫时,才停止用药。甜菜夜蛾的抗药性发展很快,需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4潜叶蝇(PhytomyzasyngenesiaeHardy)叶片成虫产卵植入嫩叶内生长,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叶肉,蛀成弯曲虫道,虫道较均匀,两侧边缘有交替排列的粪便形成的黑条纹。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剥除病叶及带有潜叶蝇为害的老叶,并进行深埋处理,尽量降低虫口残留量;用1000倍15%毒·高氯乳油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连喷2次~3次。5蚜虫(Myzuspersicae)嫩叶、花瓣等幼嫩组织叶面失去光泽、卷缩,花蕾受害多呈畸形、不能正常开花,植株表现为生长缓慢、甚至枯萎死亡。蚜虫分泌的油状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春未夏初和秋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