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现代史 第四单元“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入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虽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其国家和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委吗?让我们循着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进程去做一番了解吧!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史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苏联国旗苏联国徽苏联,1922年底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亚洲六国:拉美一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古巴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苏联模式的推广政治上: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等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形势鼓舞下,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获得解放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对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⑵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领导人强迫东欧国家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⑶影响:苏联模式在其推广初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模式固有的弊端日渐显露,给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与变化⑴赫鲁晓夫改革:①目的: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②内容:农业方面,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玉米运动”等办法。工业方面,一度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陆续收回。③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⑵东欧国家的改革:匈牙利的改革在东欧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称为改革稳健的“匈牙利模式”。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也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其中的一些国家,由于改革不及时或改革本身的失误,再加上其他一些复杂的国内外因素,造成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执政的共产党威信下降。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乱”“僵”“垮”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1953年3月5日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逝世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2年10月5日~14日苏共19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19大结束后)。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威望的提高,犯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错误。斯大林逝世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894—1971)目的: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结果: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批判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候空前宽松。减轻农民负担大规模垦荒推行“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1958年,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指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加上美苏争霸的影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开始恶化。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各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减产,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随后演变为流血冲突。10月24日和11月4日,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匈牙利民众占领一辆苏军坦克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拉倒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计划只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主要比例,取消下达企业的指令性指标,但国防工业等重点工业部门除外;将国家投资预算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规定信贷总限额。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实行三种价格,即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直接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由国家严格掌握。强调物价改革与工资、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优劣实行部分工资浮动。私人企业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的发展。从1968年元旦开始,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被称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从1979年开始,改革扩大了范围,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致使改革陷入困境,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匈牙利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匈牙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失败改革几经反复未达预期目的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1、苏联解体⑴原因:①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②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多元化改革。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①开始时间:1985年3月②内容:在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③结果:使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联盟体制濒临崩溃。⑶苏联的解体: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改革,结果失败。②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表现:以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影响: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强。1991年,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BorisNikolayevichYeltsin1931.2.1~2007.4.231991.7.10~1999.12.31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1991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试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民主派”首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八一九政变”使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1991年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和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以独立国家首脑身份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将停止存在。由俄罗斯代替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克里姆林宫升起俄罗斯国旗。苏联解体:1991年影响: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结束。内部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后的地图苏联解体的原因:①理论认识上的偏差;②共产党自身的原因;③经济方面的失误;④民族方面的因素;⑤对外扩张的因素;⑥西方的“和平演变”;⑦戈尔巴乔夫个人原因。苏联解体仅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直接导致解体---—加速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体制更加僵化--冲击斯大林模式三、东欧剧变后的地图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暴发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的游行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至1992年存在的联邦制国家。1918年10月28日,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60年通过新宪法,更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4月,联邦议会决议更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主体共和国国家。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1989年10月,匈牙利布达佩斯人民为追求民主而沿多瑙河游行。德国柏林墙被拆除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于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设柏林。推倒柏林墙德国签订统一条约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存在于1963至1992年,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波黑)和科索沃。原名新名更名时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1989年12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0年4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1年4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为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国家更名简表苏东剧变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苏东剧变原因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内外矛盾的总爆发。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民主和法制不完善,改革成效不大,严重脱离群众等,是东欧发生剧变的主要因素。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