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01B16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782—2017栗山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17-04-27发布2017-05-27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2782—2017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规程由鞍山市林业局、鞍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提出并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鞍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徐艳梅、陈天林、高静、刘畅、徐士印、杨庆寅、张铁利、尚健、洪悦DB21/T2782—20172栗山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栗山天牛的虫情调查、防治方法。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栗山天牛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0395.1—2009农林机械安全第1部分:总则GB10395.6—200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6部分:植物保护机械GB12475—2006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DB21/T2597—2016辽宁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规程DB21/T2590—2016辽宁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本标准。3.1栗山天牛栗山天牛(MassicusraddeiBlessig),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山天牛属(Massicus),是辽宁省栎属树木钻蛀性害虫,其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3.2管氏肿腿蜂DB21/T2782—20173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XiaoetWu),属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天牛等多种蛀干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对于控制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3.3花绒寄甲花绒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Fairmaire)),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穴甲科(Bothrideridae),是天牛类昆虫的重要天敌。4虫情调查4.1踏查在每年的10至11月份对应施踏查的林分按预先设计踏查路线进行踏查,仔细观察树干和大侧枝上有无栗山天牛羽化孔、地面或树干有无虫粪和蛀屑,应特别注意观察粗大柞树是否枯梢,将踏查结果填入附录B。。4.2标准地调查4.2.1标准地设置。对踏查达到发生统计起点标准的林业有害生物地块设立标准地。每块标准地不少于0.2hm2,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100株。4.2.2标准地设置数量人工林标准地累计面积原则上不应少于有害生物寄主面积的3‰;天然林不少于0.2‰。4.2.3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法随机选取标准树30株,依据栗山天牛被害状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C。4.2.4发生面积统计将标准地调查结果汇总填入附录D。4.3危害程度划分标准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E5防治方法5.1营林措施对生长过密、栗山天牛零星发生的林分,进行卫生伐,作业时间为10月下旬至翌年3月末,伐除强度应控制在10%~15%。5.2物理防治DB21/T2782—201745.2.1人工捕捉成虫于成虫羽化年份7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成虫产卵前,组织人工捕捉,需反复进行多次。5.2.2灯诱成虫在栗山天牛发生林分林缘的开阔地带,在成虫羽化期7月初至8月中旬,每晚8时至翌日2时,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诱杀栗山天牛。在灯下挖坑,坑内铺一与坑面齐平的塑料薄膜,坑内放水,并加入触杀剂(如溴氰菊酯),以淹杀诱集来的天牛成虫。5.3生物防治5.3.1释放管氏肿腿蜂在5月末6月初,栗山天牛2龄幼虫期或蛹期,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一般轻度发生的林分平均每5株挂一管;中度发生的每3株挂一管;重度发生的每1株挂一管。每管肿腿蜂40-50头。林间放蜂时尽可能选择在虫害木上挂蜂管。5.3.2释放花绒寄甲在栗山天牛老龄幼虫和蛹期,按天牛幼虫(蛹)数量:花绒寄甲数量1:2的比例释放成虫或按天牛幼虫(蛹)数量:花绒寄甲卵1:100的比例将卵挂在栗山天牛排粪孔处。5.3.3招引啄木鸟在林中挂设人工巢箱招引啄木鸟,人工巢箱为长50~60cm木段,对半劈开,在中央凿8~10cm宽圆槽,对好缝,两头用铁丝捆紧。悬挂高度2m以上,悬挂密度1-2个/ha。5.4化学防治5.4.1打孔注药在栗山天牛幼虫蛀道内危害期,于每年5月上旬用打孔机在树干基部打孔深1.5~2.0cm,每株打4~6孔,注40%氧化乐果乳油原液5~10ml。,距注药孔3m之内的小幼虫均可杀死。5.4.2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喷洒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1000倍液、50%吡虫啉1000倍液,具体技术按DB21/T2590-2016DB21/T2782—20175执行。5.5防治效果调查5.5.1调查内容调查虫口减退率,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5.5.2调查时间防治效果产生的末期检查一次。5.5.3检查方法防治后,每个防治区设1-2块标准地进行防治调查,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法抽取30株样株详查,调查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虫态和林分因子等。调查结果填入附录F。5.5.4计算公式有虫株率(%)=(调查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虫口密度-防治后虫口密度)/防治前虫口密度×100有虫株率降低率(%)=(防治前有虫株率-防治后有虫株率)/防治前有虫株率×100DB21/T2782—20176附录A(资料性附录)栗山天牛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A.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0~60mm,宽10~15mm,灰褐色披棕黄色短毛。头部向前倾斜,下颚顶端节末端钝圆,复眼小,眼面较粗大。触角11节,近黑色,第3、4节端部膨大成瘤状。雄虫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1.5倍,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3。头顶中央有一条深纵沟。复眼黑色。前胸两侧较圆有皱纹,无侧刺突,背面有许多不规则的横雏纹,鞘翅周缘有细黑边,后缘呈圆弧形,内缘角生尖刺。足细长,密生灰白色毛。卵:长约4mm,长椭圆形,淡黄色。幼虫:长约60~70mm,乳白色,疏生细毛,头部较小,往前胸缩入,淡黄褐色。胴部13节,背板淡褐色,前半部有2个凹字形纹横列。蛹:裸蛹,长约60~65mm,长椭圆形,谈黄色。A.2生物学物性栗山天牛3年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至8月中下旬还有成虫活动。成虫羽化后,体翅较柔软,一般在蛹室内静伏5~7d,待体翅变硬后,咬一扁长椭圆形羽化孔钻出。成虫有群集习性,一般上午7时多聚集在树干1m以下,干基50cm处较多;晴天上午10时后开始上树活动,尤其16~18:30分为活动高峰,多在树冠或树干上爬行。成虫在林分内选择35年生以上、木栓层较发达、位于岗脊东南和南坡、山的中上腹的树木上聚集,并在树干1.5m以下部位咬食木栓层补充营养。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23时至凌晨1时,灯诱量最多。成虫飞翔能力强,一次可飞行高15~30m,水平距离30-80m远。2~3d后即开始重叠交尾,一生可多次交尾和多次产卵。成虫交尾2-3d开始产卵。产卵一般选择35-60年生木栓层较发达、树皮裂缝较深的树木。卵期10~15d,成虫寿命为12~20d,雌雄性比为1:0.7.幼虫孵化后,将卵壳食掉1/2,初孵幼虫先在原处取食木栓层,咬蛀直径1.5mm圆形的侵入孔,并在侵入孔堆积似白色小球形锯末状粪便。第2年4月下旬,幼虫进入木质部蛀道取食,整个幼虫期长达32个月1000余天。老熟幼虫用木屑在蛀道一端堵紧,构筑蛹室,并于其中化蛹。蛹期23~34d.DB21/T2782—20177附录B(资料性附录)栗山天牛线路踏查表踏查块编号:踏查块面积(hm2):林班/小班:森林类型及树种组成:林龄组:对栗山天牛危害的寄主树木在相应的序号中划“√”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调查株数(株)有虫株数(株)有虫株率(%)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DB21/T2782—20178附录C(资料性附录)栗山天牛标准地调查表调查单位:调查地点标准地编号树种组成林班/小班小班面积(hm2)代表面积(hm2)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cm)林龄(a)坡度坡向海拔(m)标准株号害虫数量(株)标准株号害虫数量(株)标准株号害虫数量(株)111212122231323414245152561626717278182891929102030合计调查人:调查日期:年月日DB21/T2782—20179附录D(资料性附录)栗山天牛标准地调查汇总表调查单位:发生程度发生面积(hm2)标准地号平均虫口密度(头)有虫株率(%)未发生轻中重备注合计汇总人:汇总日期:年月日DB21/T2782—201710附录E(资料性附录)栗山天牛发生程度划分标准发生程度虫态单位轻中重幼虫有虫株率(%)(x)5.0<x≤10.010.0<x≤20.0X>20.0DB21/T2782—201711附录F(资料性附录)栗山天牛防治检查验收调查表施工单位:调查地点:防治面积:防治前虫口密度(头):防治前有虫株率(%):防治措施:防治时间:年月日标准树号虫口数量(头)标准树号虫口数量(头)116217318419520621722823924102511261227132814291530有虫株数(株)有虫株率(%)虫口总数(头)虫口密度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有虫株率降低率%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